杨玲:4年成就西南最大“果盘子”和“菜篮子”
———杨玲创造的大型市场搬迁奇迹
一切从零开始,4年就做成了西南最大果蔬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奇迹。承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打响企业品牌,实现政企双赢,这是一个大胆的精明决策。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女人的辛劳与智慧。
她就是,四川聚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聚和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负责人杨玲。
把果蔬交易中心做成大物流从房地产到农业产业化项目,从合作伙伴的撤资到战略战术调整,从蔬菜水果交易中心到物流基地。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杨玲就运作出了西南最大的果蔬交易中心。
起步:看好果蔬交易市场2002年,杨玲从贵阳来到成都龙泉,准备做房地产项目。但后来龙泉的另外一个项目引起了她的兴趣,这就是今天发展得很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
龙泉的水果蔬菜资源非常丰富,品质和品牌都很好,离大都市也很近,发展水果蔬菜将会有很好的前景。而脏乱差的交易市场成了龙泉果蔬发展的瓶颈,果蔬市场到了急需更新的紧要关头。
听说这个项目后,杨玲认定,在龙泉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很有基础,前景看好。在对全国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论证后,杨玲决定把重心转向农业产业化项目。
攻关:巧用板块战略转向做农业产业化项目后,先前的合作伙伴撤资而去。农业产业化项目需要3.65亿元的投资,仅一期就需要近2亿元,杨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合作伙伴撤资后,杨玲不得不调整战略战术,把“规模修建”调整为“板块修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发展。这样,杨玲度过了创业的最大难关。
发展:建成西南最大“果盘子”和“菜篮子”
不仅如此,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从建设之初就进行了完善的规划。一期就设置了蔬菜交易区、水果交易区、特色精品展示区等九大功能区和信息网络平台、电子交易平台和检验检测点,成为省级重点工程、定点批发市场和国家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定点市场。
经过几年的建设,果蔬交易中心一期投入运营,并创下了每天1000万元以上的销售业绩,成为西南最大的“果盘子”和“菜篮子”工程。
产业奇迹背后的连锁奇迹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经营,聚和国际仅仅四年时间就成为西南最大果蔬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奇迹。但在这个奇迹的背后,又酝酿了一系列的连锁奇迹。
市场奇迹:8小时形成商业大气候2005年12月28日,是成都“菜篮子”工程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因为成都市政府规划需要,成都火车南站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式进行整体搬迁,600户大型蔬菜商全部搬迁到聚和国际。
在火车南站商户迁入不到8小时,交易中心就形成了3000辆进出车流和2万人流。这是龙泉物流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成都乃至全国大型市场搬迁史上的一个奇迹。
连锁奇迹:饭店营业额爆涨几十倍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从商户迁入开始就形成了强大的交易流,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交易中心所有饭店就开始24小时营业;附近农民也自发为市场供应盒饭;农民的多余住房也高价出租了出去。据交易中心附近一家饭馆的负责人介绍,以前平均一天的营业额不会超过200元,现在一天随便销售几千元,营业额爆涨了几十倍。当地农民卖盒饭一天就卖出几百元是常事。农民的房子,以前几十元的月租金都租不出去,现在每月租金300元还成了抢手货。
推动果蔬产业大发展如此大规模的果蔬市场这么快就发展起来,得益于什么?杨玲说,她始终致力于中国果蔬产业化,让中国农民富起来。
龙泉水果的品牌和品质都不错,口感也很好,这是龙泉水果的优势所在,应该突出这一特色,找准龙泉水果的卖点。但也有一些劣势。比如外地的早熟桃和晚熟桃成熟的时间比龙泉的水蜜桃要早或晚,这就对龙泉水蜜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此,聚和国际协助、指导各乡镇建立农民经合组织,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援助;建立基地,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抽样检测、统一品牌包装,使其符合无公害标准;搭建大物流交易平台,拉伸果蔬产业化链条,促进农民增收。(黄振文 本报记者 刘颖哲)
一切从零开始,4年就做成了西南最大果蔬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奇迹。承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打响企业品牌,实现政企双赢,这是一个大胆的精明决策。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女人的辛劳与智慧。
她就是,四川聚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聚和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负责人杨玲。
把果蔬交易中心做成大物流从房地产到农业产业化项目,从合作伙伴的撤资到战略战术调整,从蔬菜水果交易中心到物流基地。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杨玲就运作出了西南最大的果蔬交易中心。
起步:看好果蔬交易市场2002年,杨玲从贵阳来到成都龙泉,准备做房地产项目。但后来龙泉的另外一个项目引起了她的兴趣,这就是今天发展得很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
龙泉的水果蔬菜资源非常丰富,品质和品牌都很好,离大都市也很近,发展水果蔬菜将会有很好的前景。而脏乱差的交易市场成了龙泉果蔬发展的瓶颈,果蔬市场到了急需更新的紧要关头。
听说这个项目后,杨玲认定,在龙泉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很有基础,前景看好。在对全国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论证后,杨玲决定把重心转向农业产业化项目。
攻关:巧用板块战略转向做农业产业化项目后,先前的合作伙伴撤资而去。农业产业化项目需要3.65亿元的投资,仅一期就需要近2亿元,杨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合作伙伴撤资后,杨玲不得不调整战略战术,把“规模修建”调整为“板块修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发展。这样,杨玲度过了创业的最大难关。
发展:建成西南最大“果盘子”和“菜篮子”
不仅如此,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从建设之初就进行了完善的规划。一期就设置了蔬菜交易区、水果交易区、特色精品展示区等九大功能区和信息网络平台、电子交易平台和检验检测点,成为省级重点工程、定点批发市场和国家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定点市场。
经过几年的建设,果蔬交易中心一期投入运营,并创下了每天1000万元以上的销售业绩,成为西南最大的“果盘子”和“菜篮子”工程。
产业奇迹背后的连锁奇迹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经营,聚和国际仅仅四年时间就成为西南最大果蔬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奇迹。但在这个奇迹的背后,又酝酿了一系列的连锁奇迹。
市场奇迹:8小时形成商业大气候2005年12月28日,是成都“菜篮子”工程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因为成都市政府规划需要,成都火车南站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式进行整体搬迁,600户大型蔬菜商全部搬迁到聚和国际。
在火车南站商户迁入不到8小时,交易中心就形成了3000辆进出车流和2万人流。这是龙泉物流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成都乃至全国大型市场搬迁史上的一个奇迹。
连锁奇迹:饭店营业额爆涨几十倍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从商户迁入开始就形成了强大的交易流,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交易中心所有饭店就开始24小时营业;附近农民也自发为市场供应盒饭;农民的多余住房也高价出租了出去。据交易中心附近一家饭馆的负责人介绍,以前平均一天的营业额不会超过200元,现在一天随便销售几千元,营业额爆涨了几十倍。当地农民卖盒饭一天就卖出几百元是常事。农民的房子,以前几十元的月租金都租不出去,现在每月租金300元还成了抢手货。
推动果蔬产业大发展如此大规模的果蔬市场这么快就发展起来,得益于什么?杨玲说,她始终致力于中国果蔬产业化,让中国农民富起来。
龙泉水果的品牌和品质都不错,口感也很好,这是龙泉水果的优势所在,应该突出这一特色,找准龙泉水果的卖点。但也有一些劣势。比如外地的早熟桃和晚熟桃成熟的时间比龙泉的水蜜桃要早或晚,这就对龙泉水蜜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此,聚和国际协助、指导各乡镇建立农民经合组织,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援助;建立基地,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抽样检测、统一品牌包装,使其符合无公害标准;搭建大物流交易平台,拉伸果蔬产业化链条,促进农民增收。(黄振文 本报记者 刘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