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一只橘子卖4元—衢州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衢州日报 作者:毛水华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09票  浏览15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2月17日 10:49

  专家评说
  
  俞建飞学的是“台州模式”,种出了好看又好吃的精品橘,销路打开了,价格也就上去了。
  
  要种出好柑橘,就要真正实行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尤其要按标准化去做,做好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各个环节,培植品牌形象。柯城区石梁镇坎底村的王小闽,去年下决心按标准化生产,种出了精品椪柑,改变了省农业厅对衢州椪柑的印象,也得到了市场认同。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衢州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能实现。
  
  产能多了要“减人”
  
  衢州柑橘“靠天吃饭”,年份好差直接影响产能多少。而由此引发的“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矛盾就年年不断。如何避开这个矛盾,实现平稳生产?俞建飞着眼于减少柑橘产量和经营者的数量。
  
  今年,俞建飞又从村民那里流转承包了300多亩橘园,扩大精品柑橘种植规模。还投资20多万元,建了面积3亩多的柑橘大棚,并打算明年再把大棚面积扩大到六七亩。
  
  俞建飞通过橘园流转,意在逐步减少村里的生产经营主体,以便投放设施种橘,控制产能。他所在的清水村,柑橘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基本都分散在一家一户种植,全村每家每户都种橘子,每户少的一年几百公斤产量,多的几千公斤。面积不少,却没有多少效益。今年柑橘市场比去年要好,也就只卖每公斤1元左右,除掉成本所剩无几。因此,他要通过流转来“减人”。2008年以来,他已从村民手里流转橘园超过500亩,占全村柑橘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现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柑橘发展很快,面积大,市场供大于求。”俞建飞说,大家种的都是“大路货”,总量虽多,优质柑橘却很少。因此,无论是台州还是衢州,精品柑橘都不够卖,要先预订。俞建飞向我们谈起他的一个设想:以后要提高未流转橘园的橘农组织化程度,由他提供所有的农药化肥和实施统一的技术管理,生产出的精品柑橘再由他按统一的品牌进行销售。这样,精品柑橘产业能够做大,农民也能多得利。
  
  专家评说
  
  好的柑橘不怕多,“三寸喉咙海样深”,别愁吃不掉。目前的现状是,优质柑橘的产能太小,普通柑橘的产能又过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走出“千家万户生产、千军万马贩销”的初级阶段,提升组织化程度。
  
  由于体制的原因,各地成立的一批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关系基本还是松散型的,标准化生产很难到位。从本质上说,依然还是千家万户生产,缺少规模经营户,农民都把种橘当兼业,产品质量好坏不一。虽然总产量不小,却种不出精品柑橘来。同时,千军万马贩销,对沟通产销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加剧了市场波动。行情好时,众多贩销户纷纷抢购,拉动价格上涨;市场不好时,他们又低价倾销,压级压价收购,导致柑橘价格越压越低,形成恶性循环。
  
  从现代农业角度看,柑橘的生产、销售环节,不需要有这么多人来做。因此,转型先转人。要通过流转、合作、参股等形式减少主体,统一品牌,集约经营,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促进供需平衡。
  
  时评:“神奇”橘价的启示
  
  “神奇”的衢州,又添“神奇”。12月份以来,衢江区横路办事处清水村的俞建飞,把一公斤品牌柑橘卖到40元钱,一只橘卖了4块钱,10来万公斤柑橘竟被杭州等地新老客户订购一空。
  
  他创造了“一堆橘不如一只橘”的神话。我市知名柑橘专家方培林透露,改革开放30年来,衢州的柑橘价格总体上没变,“最好年份一块多钱一斤,一般年份是几毛钱一斤,涨跌都在此区间,价格就是上不去。”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精品橘与普通橘之间形成巨大价格反差,引起一些人质疑:眼下流行“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棉花飞”,衢州来一个“高价橘”,是否炒作?不是!新鲜水果储藏期短,不便集中一地交易,这是炒家大忌。
  
  由此看来,衢州橘价原地踏步的历史,确实是被个人改写了。这个历史性的突破,石破天惊。许多人受“高价橘”震撼的程度,比当年发现衢州处于神奇北纬30度,能与一大批重量级世界自然人文景观为伍还要强烈。
  
  那么,当我们像达摩老祖面壁参禅,感悟“高价橘”与“低价橘”之间这种天壤之别“景观”时,你是否发现其中潜伏着许多给人以启示的东西呢?
  
  比如,市场定价权。谁说了算?知名、顶级规模品牌!全国性规模交易市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商品价格高低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谁拥有销售规模地和品牌规模优势,谁就有价格话语权。清水俞建飞的“高价橘”是这样,义乌小商品市场是这样,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也是如此。年产96万吨左右的衢州柑橘欲整体走高也应从中借鉴。借“四省通衢”的地利建立大型柑橘专业市场,延伸、扩大和推广已有的柑橘中高端品牌价值,形成“黄岩蜜橘”、“福建芦柑”样的整体品牌优势,使衢州成为引领中国柑橘行业的先行者和集中营。
  
  再说,经营主体。今后路子怎么走?减人!由于土地制度等因素制约,各地农业合作社或企业改变不了“千家万户生产,千军万马贩销”的流通格局,也难以根治“卖橘难”。多年来,“最甜、最酸的橘子都出在衢州”的现象交织,原因就在于生产经营分散缺规模,橘农“兼带”经营,标准化产销难到位,产品质量好差不一。同时,橘农在实现商品“惊险的一跳”时胡乱博弈,结果,橘子卖早了——亏了,卖晚了——烂了,最终陷入“行情好时大家好,行情不好时大家都不好”的无奈境地。如果我们通过橘园流转,减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超级大户”,产品质量均衡,有序入场应对,那情景应该会大不一样。
  
  还有,政府给力。力使在哪?市场!以柑橘营销和产业链完善为先导,逐步推进“三疏两改”等生产技术。“卖橘难”一出现,靠各地领导“赶场摆摊”,或喊一句“到周迅家乡,看橘子红了”的口号,或只埋头抓“三疏两改”,这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效的给力是,以销定产,长期、实在地帮助橘农建立统一品牌、营销模式、固定渠道和增强加工能力,完善产业链,并提升生产技术,促进农户多产“好看又好吃”的柑橘。这样,农民方能摆脱产业单一化困局,转型发展,实现可持续增收。
  
  从《水经注》记载算起,衢州的柑橘历史至少有1400多年了。要将生产优势转化成市场强势,需要我们创造更多高橘价式神奇。类似的神奇多了,衢州柑橘就会整体提升,越过低位,一路走高!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