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农超对接” 喜看三方共赢
中国经济网西安11月11日讯(记者张毅、通讯员苏明 楚亚恒)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层次多、损耗大,流通环节的经营者难得实利,城市消费者难得实惠,农民生产者难得实价。农产品销售该如何突破困境?如何让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最大化受益?最近,记者走进陕西省周至县,近距离感受国家商务部试点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农超对接”。通过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直接对接,超市采到了质优价廉的新鲜果蔬,市民买到了放心和实惠,农民们也卖出了好口碑和好价钱。
“农超对接”使农户精心作物“不愁卖、卖好价”
郭万兴是周至县有名的种菜大户,在三湾村还有个蔬菜协会会长的头衔。可前些年,老郭总爱唠叨,不怕种地累,就怕卖菜难。忙活了一年,看着辛苦种的菜卖不上价、卖不出手,心里急得没着没落的。作为周至县2009年“农超对接”地产品企业之一,郭万兴的三湾蔬菜合作社开始与“人人乐”等西安的几家大型连锁超市“亲密接触”。日供15吨蔬菜合作社,他高兴地说:“这下可不用再为卖菜发愁了,俺们种的有机蔬菜也能进入大超市,卖出个好价钱了。
“以前总喜爱跟在别人后面跑,左邻右舍种啥咱种啥,甚至供大于求卖不出去咱还在扩大面积,现在有了超市的订单,就等于说抓住了市场,市场要啥咱种啥。”今年和超市合作新种植清水莲菜的大户李治锋亩均收入一下提高了3000元。“今年‘家乐福’又与咱签订了1500吨的直采协议,新客户沃尔玛也要求合作社每日直供30吨,而且价格高出市场5%到10%。”周一村猕猴桃合作社负责人齐平拿出合同让记者看。
所谓“农超对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超市直接到农村去采购农产品;二是指农民将其产品送进超市。“农超对接”突破了过去农产品供应链上诸多中间流通环节的阻碍,直接使超市与农民“握手合作”。周至县代县长王碧辉告诉记者,“农超对接”实际上是农民、超市、消费者三方共赢。通过对接,农民合作社可以根据超市反馈的市场需求信息和消费者的愿望,组织农户成员开展标准化生产,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同时,可以对直供农产品建立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让消费者的“菜篮子”系上“安全带”。
“我们现在每天都要向超市供应精包装菜品1.2万斤、净菜3万斤,销路不愁了,社员收入还比以前提高了10%左右。”终南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说。据悉,该基地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国家级绿色蔬菜基地,西红柿、西葫芦、芹菜等5种产量较大的蔬菜已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标准。面对“农超对接”带来的消费需求,目前当地已启动了设施蔬菜工程建设项目,要在专业合作、种植规模、产品质量、营销管理等方面再下功夫。
“农超对接”也让大型超市尝到甜头。西安“家乐福”超市总部先后数次派员到周至县考察,并举办食品安全和生产技术培训班,与周一村猕猴桃合作社签订了直采协议,合作社先后给家乐福供货300多吨。今年“农超对接”试点开后,各大超市冲着近20万吨鲜果的年供应量,云集周至。越来越多的合作社纷纷拿到了易初莲花、华润万家和北京、上海等地超市下来的大订单,社员们90%的鲜果直供超市。据周至县统计,今年全县鲜果可供量的60%已直供超市。老果农赵志修说,有了超市的订单,就意味着农产品下口利了,咱果农只管精心作物就行。
目前,周至县与超市签订直供合同的合作社有30多家,涉及农户1万多户,涉及蔬菜、水果、肉、蛋、禽、粮等6大类40多个品种。涉及交易额近3亿元。
市民:“转战”超市赶“早集”
农超对接,高兴的不仅仅是农民和超市,消费者也满意。家住长庆兴隆园小区的李大妈不一会就在超市采购了不少蔬菜水果,她笑着对记者说:“以前买蔬菜瓜果都会去农贸市场,现在超市里卖得不但新鲜,价钱还便宜,环境还好,当然来这里了。”
如今,像李大妈这样从集贸市场“转战”超市赶“早集”的不在少数,原因就在于超市的果蔬新鲜实惠,而且经过精包装的几乎都不用摘捡、清洗,上面都贴有原产地标识,着实让李大妈她们做来省功夫,吃着放心。
据记者了解,供给兴隆园小区的是周至县终南镇三湾村的神舟合作社,每天清晨7时许,合作社的菜农按照超市的要求配菜品。鲜嫩的茄子、白生生的萝卜、水灵灵的芹菜、豆角、青椒等多个品种的蔬菜采摘下来清洗、分拣好,超市专用的拉菜车就来到了村里,专业质检人员当场检测出单,经过包装、贴标、过磅、装车,一箱箱鲜菜就进了城,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
政府:做农超对接的红娘
近年来,周至县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美食天堂,县农业局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有机生产。全县目前建有8万亩秦岭北麓百里生态杂果带、20万亩有机猕猴桃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和万头瘦肉型猪基地。在猕猴桃、蔬菜、苗木花卉等方面大力普及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全县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仅从2007年9月至2009年7月,全县共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2294场次,其中集中办班1175场次,现场指导1129场次,培训新型农民技术人员105960人次,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民近2000人。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扩大了周至农产品的知名度,疏通了销售渠道。正是当地政府的有力作为,当农超对接这种全新模式扑面而来时,周至农产品抢占了先机。据悉,在刚刚结束的杨凌农高会上,由县政府牵线搭桥,周至农产品就揽金2.42亿元。
超市直采:让农产品零售价下降约两成
最近,长庆油田超市采购员刘师傅每天一大早都要跑趟周至县,赶在居民买菜前就要把近20个品种的新鲜蔬菜配送好。为解决居民的菜篮子问题,长庆油田与周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长庆油田居民超市蔬菜供应基地,为小区直供各种绿色环保蔬菜。正是“地头直采,朝发夕至”式的对接,让城里超市货架摆上了新鲜的蔬菜水果。
农户满意,消费者高兴,超市也受益。“生鲜”是超市的灵魂,但其昂贵的运营成本一度被视为“赔本赚吆喝”。据正在周至县“抢绿菜、摘鲜果”的“人人乐”超市负责人介绍,以往生鲜农产品大多由农户卖给小贩,小贩卖给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卖给超市供货商,最后进入超市等零售终端,成本起码增加30%,而现在直接从农民手中进货,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至少下降20%,这部分利润就可以让利于消费者和农民,而且“农超对接”便于源头管理,价格稳定,食品安全有保证,这些都可为超市的竞争力“加码”。销售人员也告诉记者,直采的绿菜鲜果质优价廉,吸引得顾客扎堆来,卖得相当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持有免税发票,超市拿到票据可按13%的扣除率抵扣增值税,直接降低经营成本。这极大促进了超市下乡大规模直采。在周至县,直采当地绿色蔬菜和猕猴桃鲜果的大型企业超市已达十多家。而周至县政府也积极为当地优质农产品搭建信息平台,为超市和合作社牵线搭桥。
业内专家认为,农超对接,让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个困扰已久的“农业三问”有了一个现实的“答案”。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下,周至县委、县政府及农业等相关部门全面推行“农超对接”,积极破除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上众多中间环节,以期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携手合作”,共同描绘富农蓝图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