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衢州出现橘农挥泪砍树潮 橘农为何深陷困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今日早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42票  浏览3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3月12日 14:18
    橘农“砍树”待来年

  3月9日,雨止初晴的第一天,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农技指导员徐建国就急急忙忙地从指导站跑到了熟悉的橘园。徐建国当然不是来感叹的,受村里所托,他是来指导砍树的。

  看着眼前的橘树摇晃着光秃秃的枝桠,比照许多村民家里成堆卖不出去的柑橘,一种莫名的凄凉感从徐建国心头涌上。

  “今年许多橘农家里的柑橘无人问津,其实跟衢州柑橘品质参差有关。刚好又遇上丰收年,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许多橘农也意识到,光是产量高并不能增加效益,应该要想办法提升品质。比如,现在橘树与橘树之间间隔太密了,对橘树生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适当地砍掉一部分树,对柑橘品质的改善其实是有好处的。”徐建国告诉记者,刚好政府也觉得要大规模推进柑橘“三疏一改”来提升品质,这与橘农的想法不谋而合。

  徐建国说,最早开始整村推行砍橘树的是柯城区石梁镇杨家源村。当时,村里针对柑橘销售难的情况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砍掉一部分种得太密的橘树,再对剩下的橘树进行修整和压顶。一开始以为许多橘农会舍不得辛苦培育起来的橘树,推行起来有难度,没想到,村民大会一开,98%的村民都同意砍橘树,全村185户橘农只有5户没有签字。用橘农们的话说,留着橘树卖不了钱有什么用呢?

  “现在,砍了一部分橘树后,原本两株橘树间只有0.5—2米的间距达到了4—5米,橘树能获得的水分、日照、肥力等生长条件都改善了,柑橘的品质也有望提高了。”徐建国说。

  还有一些村子则打算把部分橘园改造成菜园、稻田。沟溪乡余东村村民郑根良这两天常往村子里那正在改造的一百来亩橘园跑。这块地里原本种满了各家各户的橘树,如今,在村里的统一规划下,橘树已经砍得差不多了,20个蔬菜大棚却陆续搭了起来。

  之所以要跟橘树说再见,村支书郑建明说,是今年的橘灾迫使他们下了这个决心。“其实,这块地属于低洼地,气候、土质并不适合种橘树。从1996年开始,种在这里的橘树就连年受冻,基本上三四年就有一大冻。因为之前柑橘收益还不错,橘树冻死了,村民们不死心,就再种新的下去,三四年后却又遭遇同样的问题。”郑建明说,今年柑橘都卖不出去,大家觉得还不如改种其他作物。

  村里先划出了一百来亩地建示范园,郑根良家里的橘树还不在目前规划范围内。不过看着这里平整过的土地和正在搭建的大棚,郑根良仿佛看到了希望。“今年,我家的4000斤橘子还是拜托了在无锡贩销的小舅子才好不容易卖出去的,一共才卖了400元。”因为亏得太厉害,上个月,郑根良和其他村民一起去了柯城东门、万田下蒋等村考察当地的大棚蔬菜和草莓种植,“当地的村民一介绍,我一听就来了兴趣。”

  郑根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正常年份0.5元/斤的平均收购价来计算,柑橘种植亩产值大概是5000元,而种植大棚蔬菜的亩产值最低就能有3000元,好的话还可能突破万元。“哪怕是经济危机,水果可吃可不吃,蔬菜总是每天都要吃的。”尽管做了几十年橘农,眼下的郑根良却十分看好退橘还田的经济效益。(记者祝瑶 甘恬 实习生陈文文 通讯员汪晓宏)

  “橘颂”何以成“橘殇”

  “衢州柑橘不愁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句能让衢州人引以为豪的话,却在20年来的市场经济浪潮中降低了分贝。去年销售难的现实,让衢州橘农在丰收之后收获的却是泪水。

  在上世纪80年代,衢州的柑橘产业种植迅速起步,并在全国的特色产业中崭露头角。曾经“橘子价比鸡蛋高”让不少衢州农民看到了背后的经济效益,纷纷加入柑橘种植大军一路掘金。如今在衢州,种植柑橘的农户已达30多万户,全市的栽培面积达到了63万亩,柑橘成为衢州农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今这个支柱产业却让橘农很受伤。

  现状柑橘产业化未成型

  2008年衢州橘农受的伤着实不轻。“去年诸多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衢州柑橘销售难的矛盾爆发了。”浙江省农业厅信息产业处副处长陈百生分析,衢州柑橘愁卖带有特殊年份的特殊性,但同时也凸显了衢州柑橘种植的产业问题。

  “问题集中在柑橘没有走产业化道路。”陈百生抓住柑橘生长环节中的施肥过程剖析,“比如,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种植模式,定时定量施加有机肥;可是一些散户会选择使用农家肥,因为含氮量太高,两者出产的柑橘个头、口感上相差很多。但在市场上,大家同为衢州柑橘。”五花八门的衢州柑橘品种甚多,长此以往,真正有优势的产品不断被弱化,最终会在竞争中丧失话语权。

  “优质柑橘不愁卖。”陈百生通过调研发现,在水果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临海的“忘不了”柑橘并未放下身段,5元/斤的市场价位让临海橘农赚得钵满盆溢。归根结底,优质品质成了开启销售市场的“金钥匙”。

  探究深加工企业前路漫漫

  “这么多年,衢州柑橘的供销矛盾被一点点激化,而与之相对应的深加工产业转型也迫在眉睫。”衢州市柯城区草香园农产品合作社的负责人方利明告诉记者。上个世纪,柑橘深加工企业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柑橘种植业一路走强,但近几年深受柑橘市场的影响,柑橘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衢州市柯城区草香园农产品合作社的加工厂主要进行柑橘深加工,去年椪柑收获后,为了解决一部分橘农的卖橘难问题,加工厂铆足了劲,拼命消化了3000余吨椪柑。“按照加工厂的生产条件,2000余吨椪柑就足够饱和了。”方利明认为,像美国、巴西等国家把柑橘销售庞大的后方市场交给企业来做,中国企业有心却力不足。而此前,从国外进口橘橙原料的娃哈哈等国内饮料企业也纷纷瞄准过省内的柑橘市场。但多次经过实地考察后,面对衢州柑橘个头、品质、口味的差异性问题,柑橘保鲜技术、设施不到位等客观原因,让企业难以消化,最终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90%在合作社加工厂流水线上等待加工处理的原料就是本地椪柑,通过一道道程序,被制成市场上俗称的“粒粒橙”饮料,包装后销往国内和国外市场。方利明调研后发现,与各种新口感果汁产品同台竞技,“粒粒橙”越来越难在饮品市场内分得一杯羹。方利明正和一些果品研究所专家积极商讨,“椪柑有籽微酸,不适合做果汁,我们希望可以研发出根据它本身特点的新产品。”但新产品何时能浮出水面,方利明同样感到前路漫漫。

  纵深区域特色经济存在“滞销怪圈”

  柑橘和胡柚,代表了衢州地区的特色产业。记者了解到,在浙江市场内,茶叶、粮油、水果、水产、家禽养殖等各地的区域特色经济也在市场经济的波动中,不同程度地陷入“滞销怪圈”。“市场经济下,农民增产不增收、增产反而减收的教训比比皆是。”衢州市农业局的相关负责人程主任告诉记者,“这是农业转型阶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早期形成的区域特色经济区在其他区域新产区的冲击下,难以同台竞技。一晃过了二三十年,衢州柑橘品质在下降,而湖南、江西等“后起之秀”却因为新的种植方式、经营管理模式、生产条件等“后天优势”充满了竞争力。

  “衢州部分有些年头的柑橘树面临老龄化,解决的办法是根植新树。但种一株新树要三年没有收成,一些橘农打起了退堂鼓。”陈百生表示,“不单单是衢州柑橘,浙江省内的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中,也可能遭遇类似的情况。比如,浙江的杨梅生产基地,也暴露过滞销怪圈,好在杨梅的产量大大少于柑橘产量,并且销售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品牌,后续的深加工企业也相对成熟,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

  专家建议,区域特色经济想要跳出“滞销怪圈”,不能只在销售环节下功夫,在整个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链中抓好提升品质环节,拉动转型升级。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响品牌、延伸加工渠道或是区域特色产业的唯一出路。(记者祝瑶 实习生陈文文 通讯员汪晓宏)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