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棉黄果柑大获丰收 热销国内和东南亚
B、甜和酸适度 含维A维C多
石棉种植黄果柑,已有300余年历史。现存最早的黄果柑母树,也有230多岁。作为天然杂交柑,其同时具备桔、橙的优良特性。“与桔相比,它不上火、无果核;与橙相比,它易剥皮、易分瓣。”何健康说,优良特性还体现在果肉化渣、肉质细嫩、多汁味香、甜酸适度等方面。“说得通俗点,就是口感好。”作为安靖黄果柑产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郑继兵家每年产的黄果柑,都被大家作为礼品果采购一空。“如果口感不好,好意思拿去送人吗?”另一位种植户郑还虎说,自己给外地的亲戚朋友送礼,每年也都送黄果柑,“他们也吃不够。”
据何健康介绍,2008年以来,农业局每年都会把黄果柑送到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含量丰富,并富含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保护建康的功效。
此外,黄果柑还具有丰产和易管理的特点,亩产可达8000至1万斤,果实无需任何保果处理,便可在树上自然越冬。
【产业篇】
A、携手川农大 标准化种植
“其实原来的黄果柑,并不像现在这么好吃,个头小、味道酸、产量低。”汪志辉说,2006年以前,石棉县黄果柑种植面积只有6000亩,只有宰羊等4个乡镇种植,而且良莠不齐、管理落后。
作为石棉县的特色、优势水果,黄果柑的尴尬处境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重视。2007年,石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展开合作,以提高黄果柑果实品质和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汪志辉扎根石棉,挂职任副县长,分管农业和科技。
通过合作,成效很快显现出来。郑继兵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果子变甜了、口感更好了。“通过降酸增糖技术,果子的含糖量从9%,提升到了13.5%。”汪志辉说,特别是在2010年,还通过提纯选优,培育出了一批改良品种。
在郑继兵家中,放着一份《管理月历》,清楚地注明了每个月,如何对果园进行管理。“这是今年的,每年都不一样,根据当年实际情况制定,由专家实时制定好后,上传到党政网供大家下载。”郑继兵说,这只是实施标准化种植的一个步骤。
B、建立合作社 抱团大发展
除管理月历,郑继兵的果园还装着灭虫灯,黄果柑树下还围满了秸秆。“灭虫灯是物理防虫,常用的还有捕食螨,即‘以螨制螨’生物防虫。”石棉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罗华说,为保证黄果柑果实品质,已经杜绝了喷洒农药等化学防虫方式。
为了给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当地县、乡、村成立了黄果柑协会4个,黄果柑专业合作社19个,目前已有社员3000余户。同时,成立了果树专业技术服务队17支,拥有技术服务人员200多人,开展标准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工作。
“企业的发展,也要依托协会和服务队。”石棉县金土地农业开发公司老总杨鹏高,如今已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立黄果柑基地。在协会和服务队帮助下,先后建起了节水灌溉、绿色防虫等系统。
2011年12月,石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黄果柑科技示范专家大院。至此,石棉黄果柑“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队+基地+农户”的模式成型。
【展望篇】
“十二五”末实现5亿产值
今年3月16日,石棉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黄果柑文化节。“通过连续两届黄果柑节,石棉黄果柑的品牌进一步提升。”何健康表示,在品牌打造方面,石棉县此前还有一系列举动,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
如:2007年,获得国家农业部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定;200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登记;2011年,命名为国家级黄果柑标准化示范县,取得国家“石棉黄果柑”原产地证明商标,1900亩黄果柑基地已取得有机食品和GAP认证。
“石棉是中国优质黄果柑第一县。”据何健康介绍,在石棉县16个乡镇中,目前有12个乡镇大规模种植黄果柑,发展面积近3万亩,占全国发展面积和产量的80%以上。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石棉黄果柑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年产量将达到9万吨,实现年产值5亿元。
石棉种植黄果柑,已有300余年历史。现存最早的黄果柑母树,也有230多岁。作为天然杂交柑,其同时具备桔、橙的优良特性。“与桔相比,它不上火、无果核;与橙相比,它易剥皮、易分瓣。”何健康说,优良特性还体现在果肉化渣、肉质细嫩、多汁味香、甜酸适度等方面。“说得通俗点,就是口感好。”作为安靖黄果柑产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郑继兵家每年产的黄果柑,都被大家作为礼品果采购一空。“如果口感不好,好意思拿去送人吗?”另一位种植户郑还虎说,自己给外地的亲戚朋友送礼,每年也都送黄果柑,“他们也吃不够。”
据何健康介绍,2008年以来,农业局每年都会把黄果柑送到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含量丰富,并富含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保护建康的功效。
此外,黄果柑还具有丰产和易管理的特点,亩产可达8000至1万斤,果实无需任何保果处理,便可在树上自然越冬。
【产业篇】
A、携手川农大 标准化种植
“其实原来的黄果柑,并不像现在这么好吃,个头小、味道酸、产量低。”汪志辉说,2006年以前,石棉县黄果柑种植面积只有6000亩,只有宰羊等4个乡镇种植,而且良莠不齐、管理落后。
作为石棉县的特色、优势水果,黄果柑的尴尬处境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重视。2007年,石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展开合作,以提高黄果柑果实品质和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汪志辉扎根石棉,挂职任副县长,分管农业和科技。
通过合作,成效很快显现出来。郑继兵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果子变甜了、口感更好了。“通过降酸增糖技术,果子的含糖量从9%,提升到了13.5%。”汪志辉说,特别是在2010年,还通过提纯选优,培育出了一批改良品种。
在郑继兵家中,放着一份《管理月历》,清楚地注明了每个月,如何对果园进行管理。“这是今年的,每年都不一样,根据当年实际情况制定,由专家实时制定好后,上传到党政网供大家下载。”郑继兵说,这只是实施标准化种植的一个步骤。
B、建立合作社 抱团大发展
除管理月历,郑继兵的果园还装着灭虫灯,黄果柑树下还围满了秸秆。“灭虫灯是物理防虫,常用的还有捕食螨,即‘以螨制螨’生物防虫。”石棉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罗华说,为保证黄果柑果实品质,已经杜绝了喷洒农药等化学防虫方式。
为了给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当地县、乡、村成立了黄果柑协会4个,黄果柑专业合作社19个,目前已有社员3000余户。同时,成立了果树专业技术服务队17支,拥有技术服务人员200多人,开展标准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工作。
“企业的发展,也要依托协会和服务队。”石棉县金土地农业开发公司老总杨鹏高,如今已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立黄果柑基地。在协会和服务队帮助下,先后建起了节水灌溉、绿色防虫等系统。
2011年12月,石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黄果柑科技示范专家大院。至此,石棉黄果柑“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队+基地+农户”的模式成型。
【展望篇】
“十二五”末实现5亿产值
今年3月16日,石棉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黄果柑文化节。“通过连续两届黄果柑节,石棉黄果柑的品牌进一步提升。”何健康表示,在品牌打造方面,石棉县此前还有一系列举动,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
如:2007年,获得国家农业部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定;200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登记;2011年,命名为国家级黄果柑标准化示范县,取得国家“石棉黄果柑”原产地证明商标,1900亩黄果柑基地已取得有机食品和GAP认证。
“石棉是中国优质黄果柑第一县。”据何健康介绍,在石棉县16个乡镇中,目前有12个乡镇大规模种植黄果柑,发展面积近3万亩,占全国发展面积和产量的80%以上。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石棉黄果柑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年产量将达到9万吨,实现年产值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