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恒者无敌
当时带领公司做到全宁夏白酒市场第一的张金山,临危受命,成为这项被时任区委书记称为“政治任务”的“操盘人”。他接手的只是一座已停产四年的工厂外壳,“当时厂区的野草都有一人高。”这家枸杞制品厂原来只做枸杞饮料、罐头等简单制品。
几乎从零开始的张金山明白,中宁的“全国枸杞之乡”是块金字招牌,但如何定位企业发展,却不能走老路。创新,成为他唯一的选择。他把这次视为“二次创业”。酒用粮食酿造,葡萄酒用葡萄酿造,直接用枸杞发酵酿造枸杞酒如何?
于是,他几乎放下了对白酒业务的关注,全身心思考枸杞果酒的技术。枸杞酒体的易感染和不稳定,让试验数度失败,上千万的投入,上千次的试验,十几吨不合格酒体的倒弃,但张金山从没想过放弃,只是鼓励团队并继续投入。
之所以如此坚持、扛得住,除了商业前景的远瞻,更与张金山是中卫人相关。他深知枸杞的价值,明白枸杞文化传承的意义,更为中宁农民大片砍伐枸杞树的场景心痛。在产品没研发出之前,他以高出市价3倍收购枸杞鲜果,为的就是保住果农对枸杞种植的积极性,还规定,每年的收购价至少都要比前一年高10%。
2001年8月,枸杞低温发酵技术研制成功。2002年,宁夏红在全国糖酒会上一炮打响,成为了当年酒类行业的“黑马”。2003年,宁夏红不仅占据了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并进入日韩市场。张金山终于用自己的坚持,把这家偏于西北的企业打造成了全国性公司。
而张金山的远见和魄力,让中宁的枸杞种植从最初的5万亩发展到60万亩,不仅果农富了,更带动周边县市数百家企业对枸杞深加工领域的介入。2002年,全国有4名私营企业主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我国首次在私营企业主中评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金山以高票入选。
创新**
2002年之后的10年,被称为中国酒业的“黄金十年”。张金山带领宁夏红站到了潮流之中,但却并没有成为最领先者。
对于这段平台期,他在接受专访时也显得遗憾。但他并不觉得失去了什么,因为他要做的是百年的事业,打造的是全球性首创品类的产业链,这条路足够长,需要的是有耐心、抗压力的“马拉松”企业家。
“慢了才能静下来思考,累计经验,厚积薄发,如果跑快了,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总结思考。我们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论或者经验,特别是我们做的事情,需要系统性的思考、经验、理论的支持,特别是模式的总结。”张金山语气坚定地说。
“之前绝对是不成熟的,产品不成熟、自己不成熟、时机不成熟。”而2014年以“传杞”推出为标志,张金山决心大干一番,冲出平台期逆势而上。
2012-13年酒业大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有危有机。而张金山敏锐地洞察到,这种变化背后实际上是中国整个消费理念的变化。“过去是非理性,是暴利和粗放型消费,体现了中国人刚富裕时自我满足的心理,这种时期过去了。”他要抓住的是文明、理性、现代的消费时代。“传杞产品定位就体现了这点,健康、时尚,用高脚杯喝一种健康的酒、养生的酒。”
除了洞察,他还潜心思考出一套创新的经营模式,“我们采取新产品、新广告、新模式的举措,打出中国枸杞养生的旗帜,做的是高大上,有内涵的、有价值的事业。”
而这套模式又恰好站在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模式最核心的便是消费者——也就是“用户”。“过去咱们中国酒类的模式是经销商模式、渠道模式,得终端者得天下。实际上,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是做线下的枸杞养生馆布局还是做线上的电商平台、互动营销,张金山打造的新模式就是解决怎么能跟消费者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问题。
张金山准备说服经销商,将直面、服务消费者作为共同使命。他选择的经销商是重视用户体验并拥有当地优势资源的人,即使没有酒业经验也没关系。他相信“你在当地整合资源,而我们有好的产品、好品牌、好模式。我们和经销商完全是优势互补。”
庞大的投入、布局背后,是他过往近20年商海经验锻炼出的风控能力。也许若干年后回头看,2014年可被视为张金山的“第三次创业”,更是他的梦想继续腾飞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