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果品合作社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合作社果农高价卖果享分红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惠州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8票  浏览10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6月17日 13:46
  ——走近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又到蝉鸣荔熟时节,让惠东县多祝镇67岁果农、惠东县四季鲜荔枝专业合作社名誉理事长、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观潭喜上眉梢的,不仅是漫山遍野即将成熟的荔枝和龙眼,还有刚刚从农业部拿回的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牌子。
  
  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共同体经营为新模式的企业,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辐射带动7556户农户发展生产基地3万多亩,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3600多元。
  
  从养蜂酿荔枝蜜到创办公司
  
  创办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这是蔡观潭几十年来对荔枝种植、加工事业执着追求的结果。
  
  蔡观潭是惠东县多祝镇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上世纪60年代初上高中时,他就与蜜蜂初次结缘;后来又养蜜蜂,酿荔枝蜜,一干就是20多年。蔡观潭说:“荔枝蜜是国家一级蜜源,当时1公斤可卖1.6~2.4元,而当时猪肉每公斤才1.6元。”
  
  蔡观潭家当时种了70多亩荔枝,他的热情开始从养蜂转向种植加工荔枝。在普通农家单靠荔枝就可迅速致富的年代,蔡观潭一心想办厂加工荔枝。1986年,蔡观潭悄然办起了小作坊式的荔枝加工厂。2000年3月,蔡观潭正式注册成立惠州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合作社创办之初仅有13户果农加入
  
  2000年3月,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后不久,正赶上市科协邀请澳大利亚荔枝协会来惠州,为全市荔枝种植大户开展技术管理培训。蔡观潭参加了培训。
  
  “澳大利亚的荔枝是从中国引进的,但他们的荔枝返销中国,价格比我们的高四五倍!”这次培训让蔡观潭很受刺激,也很受启发。
  
  这年8月,四季鲜公司合作营销的荔枝出口美国时惨遭“滑铁卢”。这次惨痛的教训,再加上澳大利亚荔枝协会走合作社的产业发展路子,让蔡观潭对荔枝产业出路有了新的认识:荔枝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出口,而出口就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货源稳定,如果公司能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双赢的产业共同体,产品的质量和货源就能保证。
  
  2003年3月,在惠东县水果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蔡观潭先后10多次到农村走访动员农户。
  
  “搞合作社,这不是走人民公社时代吃大锅饭的老路子吗?”“当年的苦还吃不够,还想再吃一回?”……在一次动员会上,当蔡观潭把组建合作社的想法抛出后,现场150多户荔农竟走得七七八八。
  
  动员的效果并不理想,蔡观潭费尽口舌,最后只有13户农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与四季鲜公司共同组建了惠东县四季鲜荔枝专业合作社。入社的荔枝园共有300多亩,蔡观潭担任社长。
  
  合作社内大家都享受分红
  
  2004年,惠东县荔枝喜获丰收。正是这一年,合作社第一次彰显了它的优越性。此前,合作社与澳大利亚客商签了订单,13户社员的鲜果按照每公斤7元的价格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合作社到年终还把鲜果营销的净利润返还给社员。
  
  “谁交的农产品多,谁的质量好,赚钱就多,分红就多。”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国豪说。
  
  蔡国豪说,合作社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运作机制。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水果上市了,就按高于市场价20%左右的价格收购社员的农产品,年终再进行第二次分配。
  
  由于合作社的收购价一般高于市场价一到两成,而且年终又把盈利返还给社员,这样社员的荔枝收入总是高于当地其他荔农。5年来,加入合作社的果农户数由初期的13户增加到302户;辐射带动农户2000多户,水果基地面积达到2万多亩。
  
  “订单农业”助农户盖起“荔枝楼”
  
  为把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四季鲜公司每年聘请技术专家为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规程培训,还建立生产资料服务站,统一采购、供应生产资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安全、科学喷药。
  
  该公司还实行扶贫战略,免费为贫困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预付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费,为贫困户提供启动资金,以保护价为底线再上浮市场价回收产品,让农民直接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仅2007年受惠的贫困户就有2533户。
  
  “前几年,荔枝丰收了,价格却很低,卖不掉,一些果农把荔枝树都砍掉了。”多祝镇上围村村民朱平先说,加入合作社后,有了加工生产线,荔枝就不愁卖不掉了,而且能赚更多钱。
  
  朱平先还拿出他家的合作社成员账户簿给记者看,他家2007年共卖了2365公斤“禾枝”、1754公斤“桂味”,收入20891元,年终分红(二次返利分配)又净赚2441元。他家靠着种荔枝的稳定收入,供两个儿子在广州读书。他说,有的社员还盖起了漂亮的“荔枝楼”。
  
  本报记者 白璐 孙晓说 张旭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