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房山果园科技富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9票  浏览19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1月22日 19:00

本报记者高博贾婧通讯员李珊 
   房山盛产果品。科技协调员许秀才和杨耐阁就是两个柿子大户。他们种出的房山特产磨盘柿,色形鲜美、清汤薄皮、脆甜可口,乃柿中精品。另一个果树专业户王全福,努力推广桃、樱桃和)花梨的科学种植,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房山最早的“柿树王”许秀才

  55岁的许秀才是张坊镇三合庄村人,2000年他承包集体柿树72棵,年纯收入1.8万元左右,被评为房山区“柿子王”。2007年他的柿树再次大丰收,产量达到3.6万斤,收入达到3万元。

  1997年许秀才率先在村里承包了72棵柿树,那时的果农“只摘果,不管树”使柿树的产量逐年下降。为改变这种现象,许秀才聘请林业专家为全村果农办培训班。他自己也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科学管理。

  他春季清洁田园并且进行一次翻耕,萌芽前进行追肥、浇水、松土、保墒;夏季进行中耕除草、垒树盘、压绿肥、叶面喷肥;秋季适时采收、清园;冬季搞好柿树冬剪、刮老树皮、涂白等管理。同时带领全村果农进行全年的病虫害防治,使全村果农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许秀才的辛勤劳动和科学经验使他获得了房山区最早的“柿树王”称号。

  许秀才的成功,他自己做过总结,也就是他在第七届柿子采摘节开幕式上说的:“我是柿树王,分量个头儿我最强,坐着飞机出过国,博览会上把名扬。”

  柿树管理状元杨耐阁

  无独有偶,55岁的杨耐阁也是一位种柿能手。他是张坊镇大峪沟村人,1998年承包集体柿树76棵,平均年产量3万公斤,年纯收入6万元左右,2000年、2003年和2004年,3次被评为房山区“柿树管理状元户”。

  杨耐阁利用村内对土地、荒山、荒地的二次承包,延长承包期30—50年不变的大好时机,在柿园建房、修路,建蓄水池,起早贪黑地管理果树,使果树生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杨耐阁按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自1998年以来连续10年施用柿树专用肥,加强常规技术管理,如垒树盘、整修梯田、修剪果树、清洁田园、打药除虫、施肥浇水、树盘松土、抗旱保墒等,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的精心实施,柿子年平均产量达到了3万多公斤,平均单株产量370多公斤,是房山柿树高产典型。

  杨耐阁果园的柿树树体健壮,枝叶繁茂,果实个儿大、色鲜、形美,平均单果重390克,含糖量达到了19%%。各项指标的测试都很高,而且该园的柿子价格与其他果农相比平均每斤高出0.2元,仅柿子一项收入就达7万元以上。

  2007年杨耐阁在张坊镇第九届柿子采摘节开幕式上,拍卖高产柿树园中18棵柿树的当年产量,经专家评审组现场评估,平均每棵单产约300公斤,预估总产量约5400公斤,起拍价11800元。

  杨耐阁在第七届柿子采摘节开幕式上说:“我是果树管理状元户,科技管理我最熟,致富要想找门路,林业局里找技术。”他决心继续抓好柿树管理,下届评比继续夺冠。

  果品全能大户王全福

  今年48岁的王全福是长阳镇长阳村人,他既是果树种植大户,又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是名副其实的农村科技协调员。

  1989年3月,王全福承包了本村35亩地,夫妻二人共同努力,种上了当时看好的桃和葡萄。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一心扑在果园中。1992年,果树进入了盛果期,每年纯收入都在5—6万元。1997年他们把4亩葡萄改种了樱桃,并于当年投资6万元盖起了6间大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2001年4月,王全福承包村里的330亩果园后,先是把老果树进行更新,把原果园的180亩苹果树改种了100亩樱桃和80亩优质桃。2002年,为创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又将150亩)花梨进行了“高接换优”,实现经济收入12万余元,相当于种植)花梨等传统品种的5—8倍,实现了科技致富。

  王全福富裕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他不仅自己学科学、用科学,还经常帮助其他果农解决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田间实地操作,带动周边农户走上了富裕路,得到了广大果农的赞誉。

  他跑基地,引种苗,帮助农户发展。近年来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果品观光采摘业发展迅速,农户种植樱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解决樱桃苗木,他先后多次到山东烟台樱桃种植基地考察,引进樱桃苗木和先进的栽培技术。

  他跑市场,帮助农户解决果品储存、销售问题。为将果品集中到最佳时期销售,他从2004年开始建微型果品保鲜库3座,储存能力达到90万公斤,具备了帮助小规模农户储存的能力,解决了农产品储存、销售的问题。2007年共为其他农户销售黄金梨15万斤,收入30余万元。

  他成立协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农户向规范化发展。2007年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成立了长阳清河果品专业合作社,吸引了50余户农户入社。

  通过几年的发展,他已成为全镇有名的科技示范户和区级农村经纪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