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果业套袋大王——范维令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大连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62票  浏览15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7年12月31日 10:52
  家人、亲友常常问道一句话:“别的领导干部退居二线不是坐享清福,便是下海赚钱,你主动退居二线,整天忙碌,又不赚钱,图个啥?”范维令也顺便回答的一句话是:“就图个事业有成,心理平衡。”范维令和他创立的康泰绿色精品果业协会已经共度了改革开放的十个年头。
  
  范维令高中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员、校长、村党支部书记、公社的主任、副书记、区委书记、县农委副主任、农业局局长,又当了十年的“县官”。但他却放弃了官场,从此走上了民间组织的领导岗位。实现了从“官场”到“民间”的转变。2002年曾被晋中市科协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并出席了晋中市第一届科协大会。
  
  1995年省委政府决定在全省搞农协试点工作,由省政府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王文学兼任省协调领导组的组长,时任农业局长的范维令被确定为领导组成员并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试点工作。1996年省农协试点工作被列入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当年1月,范维令参加了中国农学会赴日考察团。范维令带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借鉴日本农协经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认真搞好农协试点等问题,赴日本实地考察。考察时间虽短,但对范维令的触动很大。范维令认识到借鉴日本农协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实践,寻求中国特色农协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此在“年轻化”制约的“官场”混到退休,倒不如趁机早点退出“官场”,在漫长的探索中国特色农协之路的广阔舞台扎扎实实干出番事业来。当范维令在全县第一个递呈退出“官场”的申请书时,许多干部不解地提出了质疑,而范维令却觉得一点不惑,因为范维令的事业成就感指导范维令毅然做出了从“官场”到“民间”的无悔选择。
  
  水果套袋是当前世界上提高果品质量和降低水果农药残留量的先进技术之一,也是当今发展绿色精品果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国外果实袋研制及应用首先从日本兴起,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我国传统的水果套袋技术是发达国家在20年代已经淘汰了的技术。在这方面,范维令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自1986年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首先从梨防虫果实袋着手研究。1991年研制出四个型号梨防虫果实袋,1992年该所与石家庄一些机械和造纸研究单位合作,分别完成了梨果实袋专用纸、果实袋专用制袋机、涂布分切机和专用粘合剂的研制,使果实袋生产从手工粘合的自制生产,进入了机械化制袋的阶段。首次在国内推出了标有注册商标的规范产品——“海河”牌梨防虫果实袋。至此,拉开了范维令国果袋事业从传统的制袋、套袋技术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序幕。
  
  范维令牵头同古县镇果业合作协会理事长亢金礼、柳培泽和西关村水果运销大户于润庆,于一九九五年从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引进的。当年试验量达27万多个。一九九六年县农业组合联合会与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正式签订了梨果套袋技术推广三年协议。水果套袋在范维令县的引进推广,当地的酥梨上了一个新的档次,通过多年的努力,套袋梨已在广州市场成为俏销果品,且在每市斤的价格比不套袋高出0.4元以上。使果农和运销户都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梨果防虫套袋技术已被广大果农接受,特别是思贤村,一九九八年全村套袋竟达到600万个,占全县的60%。一九九九年兴起酥梨套袋“热”,达到3000万个,2002年达到三亿个。就以产1亿斤商品酥梨,每斤增值0.3元计,仅此一项,大约给果农增收3000万元。
  
  为使我国的果实套袋事业,在健康的轨道上迅速发展,为使水果套袋栽培技术不断完善,为使水果套袋技术在振兴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范维令在致力于带领康泰绿色精品果业协会的全体会员生产“康泰”牌绿色精品梨果的同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继续与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合作,集研究、中试、开发、推广于一体,为水果套袋栽培技术的完善、应用,为生产更多的“康泰”牌绿色精品果,创名牌、上档次、出国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