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一株扎根新疆兵团的胡杨
“胡杨:生长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这象征顽强生命的胡杨精神,感召着兵团一代又一代的军垦人,也感召着身为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赵刚千里迢迢地来到新疆成为——一株扎根新疆的胡杨
迎着朝霞,赵刚骑着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见到赵刚时,他一身迷彩服,带个太阳帽,骑着摩托车,地地道道一个兵团人的形象。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把他和西北农林科技生命学院的研究生联系在一起。
2007年大学毕业后,赵刚主动放弃了乌鲁木齐市高薪待遇和优厚的条件,来到了地处偏远的兵团十师农科所当了一名技术员。
当他了解到十师一八四团风沙大、生态脆弱、生物发展空间广阔,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一八四团。他觉得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发挥能力出成绩,不能仅仅靠几句豪言壮语。
刚来的一八四团的赵刚在农林中心负责1000多亩的果园科技指导。作为盛产苹果而名誉全疆的一八四团,由于多年种植苹果,病虫害相当严重。喜欢钻研、细心揣摩的赵刚利用自己生命学的知识实地调研,攻克了苹果保鲜和真空储存,使一八四团的苹果第一年储存到春节上市还新鲜如初,为一八四团果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一年,赵刚就给一八四团领导和职工交上了一份满意的“开门答卷”。
赵刚还把这一实践成果撰写成《甲基丙烯对“嘎拉”苹果的储藏掐进果肉细胞结构的影响》等4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为西北高寒、高纬度地区水果种植、储藏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使他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2011年春,赵刚得知山西省绛县有一种既能防风固沙,又能产生很好经济效益的钙果树时,便前往山西引进了6000株钙果,进行试种。他克服了地域差异、气候条件、土壤水质,经过三年的实验终于获得成功。看到钙果种植广阔前景的一八四团投资数百万元引进钙果150万株,种植钙果树1000多亩。并与多家企业合作计划投资5500万元开发钙果种植和加工项目,为当地群众打造了一座增收创收的“绿色银行”。
赵刚在搞果品科技开发的同时,还担着团场苗圃中心的园艺师的工作。
“树挪死,人挪活”,这个500多亩的苗圃地,引种了适合当地栽种的特殊树种,成了赵刚研究的重大课题。他开始吃住在苗圃地,一呆就是几个月,反复试种,精心栽植,终于使18种特殊树种扎根他的苗圃地。这些苗木不但满足了当地防风治沙种植树木的需要,还销售到了外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赵刚说,我喜欢盐碱滩上的胡杨树。金秋时节辉煌壮观。都说胡杨精神是兵团人的鲜活写照,我愿意成为这片胡杨林中一株金色的胡杨树,扎根在我热爱的边疆,扎根在我热爱的兵团。
赵刚检查树木的长势。
赵刚给护林员讲解苗木的生长习性。
在赵刚和他苗圃队同事的精心培育下,500多亩的苗圃地,已有十几个品种的苗木郁郁葱葱地扎下了根。
赵刚建议团场苗圃地和林网化实行节水滴灌,为团场节约水资源71%。
寂寞而枯燥树种试验栽培,赵刚有时嚎上几嗓子家乡的秦腔,既解了思乡情绪,又排除了寂寞。
赵刚研究的“西北高寒、高纬度地区水果种植、储藏”经济、实用、便于操作,深受果农欢迎。
赵刚引种、试种钙果成功,让他喜不自禁。
每次路过胡杨林里,赵刚感觉自己就是一株新疆兵团的胡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