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猕猴桃书记”的产业梦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人民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58票  浏览17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7月22日 15:55


  
  筑梦
  

  令谢家宽没想到的是,他刚开始动员发展产业,就被泼了冷水。
  
  “莫去上当,还是种庄稼稳当。”习惯了传统农业的村民很是抵触。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谢家宽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一连几天,他夜以继日地跑遍村里的14个村民小组,白天前往农户家“游说”,晚上召开院坝会,宣讲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好处、思路和办法。
  
  然而,不管怎样苦口婆心,乡亲们就是“不信这包药”,第一年全村几百户仅种下17亩。
  
  “喊破嗓子,不如自己干出样子。”第二年,谢家宽把家里的5亩土地全部种上猕猴桃,还租种了外出务工农户的6亩地。其他村干部每人也至少种上5亩。这一年,在村干部的带动下,123户农户种植红心猕猴桃400亩。
  
  三年后,成片的红心猕猴桃挂上了惹人爱的果实,把山村的田野装点得一片翠绿,一上市就很快销售一空,亩产收入最高的达到两万多元。
  
  先种植的尝到了甜头,没有种植的“眼红”了。
  
  谢家宽借势发力,聘请专业技术员,挨家挨户指导猕猴桃种植,到了2010年底,全村猕猴桃种植发展到3080亩。
  
  桐元村一组村民姜学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家庭条件较差,连喂山羊都修不起圈。
  
  在谢家宽的劝说和帮助下,他一口气种植了6亩猕猴桃,年纯收入3万元。
  
  有了钱,姜学顺把山羊养殖扩大到180只,搞起了循环经济,用羊粪作猕猴桃的肥料。山羊又为他家增收25000元。
  
  眼看像姜学顺这样脱贫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谢家宽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圆梦
  
  产业有了一定规模后,问题也接踵而至。
  
  “技术能否有效保证……”
  
  “病虫害能否有效防治……”
  
  “保鲜能否做到,销售渠道能否畅通……”
  
  面对村民的疑虑,谢家宽陷入了沉思。
  
  他又一次四处奔波,请专家赐教,在现代农业管理书海里求索。
  
  终于,一把钥匙解开了疑虑。
  
  2011年8月,铁峰山猕猴桃股份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谢家宽任理事长。
  
  专业合作社变松散管理为统一管理,慢慢为猕猴桃产业筑起了三大护堤——
  
  引进两名大学生,专门巡回指导技术;与四川农业大学、万州区农广校、苍溪科委、万州区科委、万州区科协联合在村里成立了“专家大院”。
  
  为确保销得出,谢家宽与外地商人联系,在四川、湖南建了两个供销点。
  
  修建红心猕猴桃保鲜库,钱不够,谢家宽把家里的房产证拿去抵押,补足差额。最终,花费125万元修起了容纳500吨的保鲜库。
  
  村里的红心猕猴桃产业滚雪球般逐年壮大,带动了周边的太平、箭楼、富强、中心场四个村,截至2013年底,全乡已达到6500亩,年产值近1000万元。
  
  谢家宽又心生一计,再次成立了深加工专业股份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注册资金达1500万元。
  
  2012年秋,刘定明家里6亩猕猴桃患上了溃疡病,一家人愁眉不展。
  
  危难之际,谢家宽请来了区农委、果树站的专家实地会诊,还雇人无偿帮刘定明将家里的树苗连根拔掉,土壤消毒后再补栽上新苗。
  
  看着重新站立的树苗,刘定明感激的泪花盈满双眼。
  
  如今,桐元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欠债的穷村了。2012年,村里的固定资产、人均农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攀升到2580万元、10800元。
  
  “终于圆了大家的致富梦,接下来,我们还要规划观光旅游,修建钓鱼庄,发展农家乐……”谢家宽开始畅想新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