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夫妻”:回乡规模种植猕猴桃有“钱”途
华龙网讯(通讯员崔嵩)谭地文、王武群两口子,因姓名中有“文武”二字,加上做事风风火火,被当地人称为“文武夫妻”,本来做建材生意的夫妻俩,将门面转让给他人,回到老家种起了猕猴桃,种植面积还挺多。4月2日,笔者来到石柱县南宾镇黄鹤村枫相组(土名牛栏坪),见夫妻俩与另外六名村民在苗圃基地栽猕猴桃树及除草,忙得团团转。
外出务工没搞头
“1998年我俩种植烤烟30亩,因土质贫瘠、交通闭塞、市场行情差等原因,辛辛苦苦干一年,亏了6000多元,于是外出务工。”老谭说,在广东、新疆等地打工,因无文化、无技术,两口子每月挣1000元,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务工三年,没有积蓄,几乎是两手空空回到家乡。
返乡创业有发展
2002年初,夫妻俩回到石柱县,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县城藏经寺附近租了间小门面,开了一家小餐馆,2003年,他俩将开餐馆所赚1万多元,加之向三亲六戚借的2万元,共计3万多元,在原劳动局处租了一间40平方米的门面,做起了建材生意,由于他俩诚实可信,服务周到,不吃辛苦,生意十分红火,除去成本,一年纯挣5万元,九年下来,纯收入达45万元,并在新城区柱蒲街购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住房。2011年以来,门面费猛涨,从事建材经营的人越来越多,欠账多,资金周转困难,他俩感到建材生意无法做下去。
“金窝银窝不如老家的土窝窝,这些年国家大力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加上公公谭登富是种植方面的‘老把式’,已成功培植出极富营养、经济价值高的‘红阳’猕猴桃,通过市场调查,我和丈夫商定转掉建材门市,回到老家投资实行规模种植猕猴桃。”王武群说。
规模种植有“钱”途
2012年10月,谭地文、王武群夫妻俩转让了建材门市,并注册了金黄猕猴桃种植股份合作社,毅然回到老家枫相组,一次性投资18万元,租了集体茶山的土地35亩,请了一辆挖掘机,请了6名村民,自今年2月15日以来,进行开荒、挖土、积运农家肥等,加之原已有20多亩猕猴桃果园,共计60亩,现初具规模。
“怎么种植‘红阳’猕猴桃,市场行情如何?”笔者问。
老谭介绍道,本地牛栏坝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5℃,土质含酸性,适合种猕猴桃。将本地野生猕猴桃采摘,储藏2个月后(放融合),将种子筛选出来,播种到地里,一年后长出30至40公分的树苗,与从四川省都江堰市、昌溪县引进的良种嫁接,长到一年后进行移栽,施农家肥料,每亩栽110株,当年就开始挂果,盛产期每株可产30公斤,比海拔低的地区多产5至10公斤,产量达1200公斤/亩,保守估计按市价20元1公斤算,每亩年产值达2.4万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另外,他还讲了‘红阳’猕猴桃的营养,果肉柔软多汁,芳香浓郁,酸甜适口,果汁富含有钙、铁、钾等矿物质,含有糖、有机酸蛋白质,17种氨基酸及多种酶类,维C高达135,具有抗癌、败火、抗过敏功效,营养成分丰富,是公认的保健食品。
接下来,老谭向笔者算起了增收账,今年种的猕猴桃主打品种红阳可产2000公斤,青阳产2500公斤,共计4500公斤,实现产值8万元,明年产量可达6000公斤,预计产值12万元,后年大面积投产,产量将达10000公斤,产值18多万元,三年时间,除去成本,能将投入的本钱全部找回来,还能纯赚10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领着大伙儿一块致富才叫富。”妻子王武群说,她俩愿意为本组村民提供技术、种苗,并承诺最低保护价收购果实,壮大猕猴桃产业,带领更多农民致富,目前,本组加入合作社有30多家,成片面积200多亩,总计350余亩。末了,老谭希望能修通2.5公里的村道公路,从而加快本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