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新农人”:想要挣快钱的人不适合从事农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4票  浏览38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12月03日 14:26


  
  新农业遭遇技术人才瓶颈
  
  张和平感叹,除了大众对有机产品缺乏认识外,他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技术问题。“等我学会种菜,一回头已过去10年了。”他说,以学种菜心的技术为例,他就花了3年时间
  
  在城市化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很多时候,社会上仍对从事农业存在偏见,逆城市化的新农人,也会遭到人家的不解,甚至是“另眼相看”。
  
  每当抬着鸡蛋和鸡肉在城市穿梭时,戴维的内心曾非常纠结:“内心很挣扎,看着繁华的都市,感觉自己就像是野猴子。”
  
  更让他困惑的是技术和营销难题。刚起步时,由于缺乏经验,在订购鸡苗时,戴维还被骗了两次。但幸运的是,深圳一户会员家庭得知后,无息借了4万元给他,戴维才得以渡过难关。
  
  还有,尽管电商成为新农人青睐的营销渠道,但对于特殊的农产品如鸡蛋、葡萄等,依靠快递运输很容易损坏。
  
  因此,虽然农业是一块创业热土,但在技术和人才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对于坚守的新农人来说,他们要将农业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从1998年开始从事农业开始,张和平已经探索有机技术十多年。其间他和团队成员探索了渔农居、阳光谷、尚品农庄等,但最终都被市场“踢”出局。
  
  张和平感叹,除了大众对有机产品缺乏认识外,他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技术问题。“等我学会种菜,一回头已过去10年了。”他说,以学种菜心的技术为例,他就花了3年时间。
  
  “务农不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烂漫,新农人必须要面对切切实实的社会和技术两大难题。”张和平说,社会问题其实就是解决信任问题,由于很多人新农人不是商科出身,不懂商业营销,因此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很难达成信任和沟通。同时,对于绿色生态农产品来说,就是要克服不用化学农药的技术难题。
  
  在黎嘉敬看来,技术难题的背后凸显的是人才紧缺,“本地人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人才需要从珠三角请过来。”他说,由于新农人起步阶段普遍资金比较紧张,农业又是回报比较慢的行业,因此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肖健最头疼的,也是农业生产的人才问题。尽管梅州市农业局整合了农业专家的资源,尽量引导专家与企业或农户实现对接,但这只是解决了平时的技术咨询问题。“人才首先要对农业感兴趣,不能说工作仅仅为了生活。”他说,从事农业,最起码要3至5年的时间才能慢慢发展起来,这就需要团队人员对价值的认同和坚守。
  
  “目前,虽然农业前景很美好,但大部分年轻人还是热衷涌向大城市。”黎嘉敬说,从事农业难免会遇到寂寞,“耐得住寂寞不容易,但找对人就行了。”他充满信心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