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戈壁滩上的红枣林——二二四团几个年轻人创业的故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天山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2票  浏览32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4月25日 14:23

  “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你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地方。”

  “去哪里?”

  “去戈壁滩,看红枣。”

  “什么?戈壁滩上还有红枣林?”

  4月15日,笔者与一位来自内地的记者前往农十四师二二四团的红枣林。

  通往连队的柏油路,像黑色的绸缎铺在地面上,向前延伸,直到沙漠的尽头。“这是去二连的路,不久前铺的柏油。”二二四团电视台副台长吴世江介绍说,“以前,通连公路都是沙石路,车子跑起来颠簸得很。”

  眼下的红枣林刚刚吐出了绿芽,预示着一年的收成和希望。

  “他叫刘富春,去年总书记接见过他。”小吴指着站在枣园门口、一个中等个头、满面笑容的年轻小伙子。

  2002年,刘富春来到二二四团二连,成为团场的职工。他和妻子承包了这个枣园。几年来,他们潜心学习红枣种植技术,精心管理,辛勤劳动,加上团里的优惠政策,枣树一天天长大,风沙一天天减少,收入逐年增加。去年,承包的65亩枣园获得丰产,收入达五六万元。

  谈起2006年9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他的枣园视察时的情景,刘富春显得格外激动。他说:“我做梦也没想到能在枣园里见到我们敬爱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是在这个枣园里,总书记拉着我的手,我们一边走,一边聊。总书记问起我的生产、生活情况,问得很细。总书记十分关心我们职工,我感到特别幸福!”

  刘富春接着说:“这里的枣虽然好吃,但要想栽活枣树,真的很不容易。”他告诉我们,2002年,他刚来时,这里都是戈壁荒滩,风沙很大,沙尘暴频繁,刚栽下的枣树苗经常被风刮死。他们几乎失去了信心,差点离开了这里。为了栽活枣树,师、团都想了很多办法。后来,找到了在枣树间套种小麦、给枣树苗“穿衣戴帽”等办法,有效地抵御了风沙袭击,提高了枣树苗的成活率。

  小吴又带我们参观了一连、三连、四连的红枣林。参观过程中,我们又听到了许多有关年轻人的感人故事

  故事一:2002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林大学的刘多红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八个大学生被招聘到团里工作。一次,刘多红和这些大学生在新开垦的地里种了一天的红枣苗,直到傍晚,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驻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做晚饭,包包子。这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将他们刚刚包好的包子盖上了一层沙土。忙碌了一天,饥肠辘辘,他们顾不上重新做饭,含着眼泪,将就着吃下了带有沙土的包子。

   开发之初的二二四团条件十分艰苦,但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沙尘暴,都没有吓走刘多红,也没有吓走和他一起来的这些大学生。现在,刘多红和这些大学生都成了二二四团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故事二:张英,原是农二师二十四团的职工。2003年2月,她与丈夫一起来到二二四团,一头扎进了种植枣树的行列,投入到二二四团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洪流中。为了保证枣树的成活率,她起早贪黑,下地察看枣树苗,寻找让枣树成活的办法。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将4岁的儿子托付给远方的父母照看,与孩子一别就是一年多。实在想得受不了时,她就给孩子打个电话。时间一长,孩子不想接她的电话了,在电话里哭着说:“妈妈,你们不要我了。”张英把枣树苗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的故事在二二四团一时传为佳话。

  故事三:张茂林,这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现为和田昆仑山枣业公司总经理。2004年,二二四团的开发建设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二二四团,把戈壁荒滩作为他们人生奋斗的大舞台,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他们的主攻方向。

  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二二四团,辛勤的汗水洒在了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短短两年,这里生产的和田昆仑山牌系列红枣声名鹊起,闻名遐迩,由最初的“藏在深闺人未识”到今天的“天下谁人不识君”;枣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销售收入年年翻番,张茂林功不可没。

  聆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尽情欣赏戈壁滩上一片片红枣林,我们为之震撼,为之赞叹,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刘富春、刘多红、张英、张茂林……这些为红枣林作出贡献的人们正是一棵棵屹立在戈壁荒原上的红枣树;这些为二二四团开发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的年轻人,正继承和发扬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