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台资涌入助推“海西”升级:一个台湾农民的坚守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河南新闻 作者:李敬欣 王鲁峰 王倩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5票  浏览11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0月22日 12:55
  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台湾在东、福建在西。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海西经济区天生就与台湾有着亲密的“五缘”关系。
  
  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雁阵齐翔的台商、台企,飞越海峡,登陆福建。
  
  台资入闽,带来的不止是资金,还有集聚效应。“海西”,正酝酿着新一轮的腾飞。
  
  闽台两地血脉相连
  
  很多人都知道,福建的别称为“八闽”。
  
  但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福建还有“九闽”之称。
  
  清光绪11年即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在此之前,自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始,台湾一直归福建管辖。因此,福建曾被称为“九闽”。即使台湾建省时,也还称作“福建台湾省”。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此有一通俗的解释:称“福建台湾省”,就像现在的计划单列,很多事情跟省里有联系;每年给台湾的白银当时叫“协银”,现在叫“转移支付”。
  
  翻阅姓氏族谱,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同安(今厦门)有68个姓氏移居台湾。目前,在台湾的汉族同胞中,有近80%祖籍在福建。
  
  “很多福建人祖籍在河南,福建人从来都把河南人当做家里人;同样,很多台湾人祖籍在福建,台湾人从来不把福建当外省人。”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说。
  
  “千秋烟祀永在前,远可追,流可溯;百世子引能继武,木有本,水有源。”台中简家祠堂里,这副对联,凝聚了台湾人翘望故土、叶落归根的心愿。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近20多年来,闽台交流日趋活跃:1989年4月,福建中医学院成立大陆第一个台湾中医研究室,并招收了第一批13名台湾学生就读中医本科;198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福建创办台商投资区;1994年8月,首次在厦门口岸实行台胞落地办证政策;2001年1月,厦门与金门、马尾与马祖海上客运直航开通。
  
  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首次公开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将福建与台湾的“距离”拉得更近。
  
  2009年,“海西”上升为国家战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了对台企登陆福建最形象的描述。
  
  一个台湾“农民”的坚守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台湾农民,游走在两岸,做着小本生意。”台湾农之乡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一钟这样形容自己,但媒体却给了他“台湾水果大王”、“大陆台湾水果销售第一人”、“奔走两岸的台湾水果商人”等称号。
  
  与别的“农民”不一样,他有一个大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在300多个大陆城市都设立台湾水果专卖店。
  
  其中,当然也包括郑州。早在2007年1月20日,黄一钟与河南合作方曾在郑州联手开设台湾农产品河南集散中心,销售台湾水果和各种特产。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他已经退出了河南市场,但他与河南的缘分仍在继续。
  
  10月15日下午,记者又一次联系到黄一钟时,他说他正要到鹤壁参加一个会议。
  
  “有机会来我的北京展厅看看吧。”他高兴地向记者发出邀请,他在北京的水果销售展厅原来只有100多平方米,现在已经扩大到800多平方米。产品种类也在增加,除了水果,还有台湾茶叶、台湾小吃等。
  
  目前,他在厦门、北京、宁波设有3个台湾农产品批销中心,并在这些地方都设有“农之乡”水果种植基地
  
  运输水果,需要与时间赛跑。比如芒果,从被采摘下来到熟透开始变坏约为10天。黄一钟还记得2005年,刚刚进军大陆市场,台湾芒果海运至厦门要转道香港,至少需要6天。面对一箱箱坏掉的水果,和他一起“登陆”的台湾果农,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现在从台湾运到福建厦门,基本上可以实现第一天采摘,第二天抵达,然后通过飞机运输,第三天就能到达全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生意越来越好的黄一钟,将一大部分功劳归于“海西”。
  
  海西战略确立以来,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等多个先行先试平台相继设立。2006年4月,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台湾水果专业营销市场——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投入运营。
  
  数据显示,经福建口岸进入大陆的台湾水果占总销量的近80%。
  
  2007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对台湾农产品及其商标权的保护;依法保护台湾果农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年5月,在福建省工商局的倡议下,全国18个省、市工商局负责人共同签署了规范台湾水果市场经营秩序省际协作备忘录。
  
  “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做水果生意了。”黄一钟颇有些感慨。
  
  台商投资热潮
  
  “从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海西战略晋升国家战略之后,闽台经贸在纵深中持续推进。”福建省台办宣传处处长林江玲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截至2009年,按历史可比口径,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0042项,合同台资210.33亿美元,实际到资160.58亿美元,约占大陆的1/4。
  
  政策先行助推闽台贸易发展,台商投资热潮,不断在八闽大地上涌动。
  
  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行政县,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它的最东端,与台湾新竹港仅仅相距126公里。
  
  作为“海西”的“试验田”,平潭岛被定位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综合实验区。消息公布后,半年之内,有200多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的企业前往平潭考察,初步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0多项,总投资达360多亿元,涉及旅游开发、房地产、高新技术、物流配送等十多个行业和领域。
  
  泉州与台湾有着割舍不开的密切关系,超过40%的台湾同胞祖籍泉州。国务院颁布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新设泉州台商投资区。此后,泉州市对台经贸合作持续看好。截至2009年12月,泉州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355个,投资总额26.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泉州利用台资又全面增长,合同台资额达7463万美元。
  
  厦门是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厦门市累计引进台资企业360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近百亿美元,实际到资超过70亿美元,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左右。
  
  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厦门已规划与台湾先进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10大产业对接;厦门港也正进一步扩大厦金航线功能,加强与台湾台中港、高雄港、基隆港和花莲港的交流互动,使厦门成为两岸直接“三通”的主渠道。
  
  截至今年年初,漳州的台资企业已达2400多家,台资企业产值规模占了漳州市近“半壁江山”,并创造了“三个第一”。其中,台塑集团的华阳电厂产值和纳税居漳州首位,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火力发电厂;灿坤工业园就业人数2万多人,居漳州企业第一,成为亚洲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基地;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为大陆台资农业企业规模第一、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台企来闽助推产业升级
  
  在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版图上,海峡西岸一直是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用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的话说,“福建是经济高地中的低地”。
  
  “海西”的提出,给福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尤其是对台经贸,从2004年到2009年,海西已经成为台资企业的密集区。
  
  台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在投资方向上,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比如,亚洲最大的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厦门钢宇工业有限公司,过去主要为美国加工生产贴牌产品。2009年以来,自主设计了脚踏车、扭腰机等面向国内的大众化产品,并设计生产科技含量高的电路板等上游配件;全球最大PVC户外产品生产商明达集团,开始涉足太阳能LED等光电新兴产业。
  
  企业由代工型向自主研发挺进、由传统制造业加快向高科技转型,助推“海西”迈开新一轮腾飞的脚步。
  
  闽台产业对接呈现出步伐加快、规模扩大、质量结构优化的新态势——优势产业得到全面提升。以台资企业为骨干的电子、汽车、石化三大产业对接已成为闽台产业对接的典范。
  
  产业对接逐渐园区化。如装备制造业,形成福清洪宽台湾机电工业园区、南安江滨汽配与机械产业基地和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此外,漳州的花卉业、龙岩永福镇茶业、仙游的台湾水果业也在对接中园区化,规模效益不断显现。
  
  产业对接领域不断拓宽。闽台产业对接在加大传统优势产业合作的同时,迅速向其他行业及新兴产业拓展,台商投资由生产型向资金与技术密集型方向转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