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砀山酥梨原地再“起跳”
本报记者 何定明 通讯员 舒畅
优结构促升级
砀山县因梨而兴,但死啃砀山梨也让砀山人尝到了市场的无情与苦涩。上世纪90年代,砀山的果农曾靠种植砀山梨过上了一段好日子,最高时砀山果农年人均收入曾超万元。由于看好砀山酥梨的市场前景,不少地方也跟风种起了砀山酥梨,面积和产量的增加,使砀山酥梨原本就存在的品种单一、上市集中、贮藏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始放大,分散经营、管理粗放、技术水平落后、品质下降导致的弊端也日益显现。2001年以后酥梨价格一路走低,从每公斤3元降到1元,不少果农不得不挥泪砍树。
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果树病灾袭击了砀山水果产业,许多果农几乎绝收,全县水果产业再次遭受重创。
惨痛的教训面前,砀山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一果独大”的种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条。
为全面提升全县水果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县里把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发展水果精深加工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突破口,按照总量不变、有进有退的原则,扶优限劣。实施水果结构调整的“3211”工程:把酥梨面积由50万亩压缩到30万亩,发展各类新品种梨、加工用梨20万亩,发展黄桃等优质杂果10万亩,保留优质苹果10万亩。该县还设立了梨、苹果、黄桃3个水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果农提供技术、信息支撑。同时,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逐步实现果品周年均衡供应。目前,以鲜食和加工型为主的水果生产体系已初步形成。
从果农挥泪砍树到全县有计划地带领果农砍树,果农经历了从不情愿到自觉自愿的转变,转变的背后是市场带给果农切切实实的真金白银。2011年,砀山酥梨销售价格每斤涨到0.8元,今年更是达到1元左右。砀山酥梨价格向好,其它水果价格也让果农欣喜,据了解,今年全县果农每亩收入在3000元以上。
强品牌扶龙头
砀山酥梨以硕大型美、酥脆多汁、肉细甘甜、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砀山县就已经注册了“砀山酥梨”商标。但因各种原因却一直没有被有效使用,致使商标的保护功能未能发挥,“砀山酥梨”在市场上是“只见产品,不见品牌”。
振兴砀山水果产业,离不开品牌先行,县里成立“砀山酥梨行业协会”。通过统一和提升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实行标准化生产,维护品牌健康运营;同时从生长环境、栽培技术、品种优势等方面挖掘“砀山酥梨”产品的独特性,发掘“砀山酥梨”的品牌核心价值。
通过几年的努力,“砀山酥梨”的品牌培育已初见成效。2011年,“砀山酥梨”品牌进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行列,品牌价值达31.31亿元,居全国第10位;培育水果及加工产品注册商标70多个,名优品牌36个;全县70万亩水果全部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
建标准提品质
9月4日上午,砀山县唐寨镇潘坝村远升水果专业合作社热闹非凡,一场水果“选美”大赛正在这里激烈进行。经过打分、称重、测糖、品尝等环节,评审团专家按照水果的色泽、晶莹度、单果重、含糖量等十余项标准,现场评出“酥梨王”等奖项。
最后,潘坝村果农潘公华种出的重达1240克的酥梨获得“梨王”奖。获奖后的潘公华感概地说:“能获得梨王奖,多亏了合作社实行的‘五统一’管理,同时增施有机肥和农家肥,使梨树有了充足的养料,这样才有了酥梨的好品质。”
既要外在形象,更重内在品质。现在,行走在砀山县的果园,果树浇水“打点滴”、施肥实行“营养配方”已不再是新鲜事。
在砀城镇黄河新村水果种植大户蒋荣立家的梨园里,蒋荣立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拧开水龙头,就能通过滴管给5亩梨园“浇水”。
“这种滴注法,可以使水份进入梨树的各个部位,有助于吸收。”蒋荣立说,原先浇树每月要用水20多吨,通过滴注方式每月只消耗十几吨水,还减少了药费、电费的支出。
近年来,砀山县指导果农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农业技术,根据梨树生长需要定量浇灌,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全县已有70%以上的梨树定期“打点滴”。
“人对梨好,梨才会对人好。”一位农技人员笑着说,“‘进补’后的梨子鲜嫩多汁,营养价值更高。”
搭平台惠果农
既要让果农种得出,还要让果农卖得出,卖得好。砀山县委、县政府为此没有少下功夫。
今年的9月22日,县委书记朱学亮就进京亲自推介砀山酥梨。
不仅县领导主动出击,果农和水果经纪人主动对接市场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李怀光,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果农。这个过去信奉“靠天吃饭”的庄稼汉,如今在每年的收获季节也关注起了市场变化。李怀光告诉记者:“我经常在家上网看行情,水果价格什么时候高我就什么时候卖,这样一亩地就能多卖1000多元,我家有10来亩果园,仅仅一个果季就可以多卖万元左右呢。”
同样是对市场的关注,砀山水果经纪人黄远桥更是深有体会,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农户与市场直接连在了一起。“我们主要是把农户的水果收购过来,送到厦门、上海等大超市,农民与市场直接挂钩,获得的利润更大。目前,四里八村的果农都愿到我们这里卖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