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杨承奎,返乡做起林果产业梦
特约记者 卢发荣
握过枪、当过兵,拿过锄头、种过田,用过扳手、做过修理工,一次一次谋出路,杨承奎,今年55岁的业州镇代陈沟村2组村民退伍返乡后几经周折,才终于走上一条阳光道---种植猕猴桃,发展林果产业。
当兵报效祖国
在建始县业州镇城郊西北角6公里的,有一个石林密布的美丽而又偏僻的小山村——代陈沟村。杨承奎就出生在代陈沟这个山沟里。代陈沟村人当时要走出小山村,只有两条路:一是考学,二是当兵。杨承奎当时想的路子就是当兵走出去,所以从初中毕业以后,杨承奎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考兵。
1975年,杨承奎初中毕业后,在家一边种田,一边考兵。1977年,他终于考取了黑龙江机械工程兵。由于肯吃苦,做事认真负责,被转为志愿兵,在部队这一干就是8年。1985年退伍回来务农两年后,凭着在部队学习的过硬机械修理技术,被原建始烟厂招收为合同工,从事车间机械修理,这一干又是12年。
200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原建始烟厂关停后,杨承奎就一直在外漂泊务工。这些年,杨承奎总觉得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年轻在外面打拼还行,在北京打工时,就有几个项目经理都对他说:“你给我打工,实在、勤快,我很喜欢你,但是你年老了,生活怎么办,打工谁要你?打工不是长远的事,年轻的时候出门打工还适应,你到一定时间,年纪一大,打工就会吃不消。”这也恰恰就是杨承奎长期考虑的问题,在外务工多年的杨承奎得知自家正在发展旅游业,便萌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返乡建起产业园
代陈沟虽然山美水美,但也就是个山大人稀的个地方,什么种粮食作物都种不起来,这让一直想回家发展的杨承奎很无奈。2009年,杨承奎通过政府部门的牵线和本地益寿天然果品有限公司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联系,请来了技术员,考察这里适宜种植什么林果。技术员研究了这里的土壤、气候,说:“你们别看到代陈沟现在这个情况,你们代陈沟这个地方,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很适合种猕猴桃,再就是这里搞旅游开发,交通便利,你们把猕猴桃种起来的话,肯定比外出打工要强得多。”得到了技术支持,发展猕猴桃杨承奎就有了信心,加上杨承奎的两个孩子都很拥护,杨承奎就在益寿天然果品有限公司里引进了400株适宜本地气候、土壤的猕猴桃种苗,栽植了6亩猕猴桃。
这些年,代陈沟村的旅游公路修好了,前来游玩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但杨承奎却发愁了。由于果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景区离他的果园还有几公里远,杨承奎担心自己的猕猴桃运不出去,周边好多老乡都是抱着和杨承奎一样的心态,总觉得交通有很大困难,怕猕猴桃丰收后卖不出去,担心资金去了、劳力去了,还挣不到钱。
虽然杨承奎担心,但既然种了就得管理好,不管天晴下雨,杨承奎都要上山去看看。这第一年,苗子虽然长得好,还没到挂果期,看不到效益,周围邻里开始对他的果园经济发展议论纷纷,冷嘲热讽。幸好有妻子和孩子们的关心和支持,他坚定信心坚持下来。
杨承奎的坚守最终换来了群众的认可,今年52岁的任茂清也是代陈沟村人,过去也是长年在外务工。看到自家门前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任茂清也和杨承奎一样,种上了猕猴桃,还专门学习了种植技术,为周围村民传授猕猴桃种植方法。
开始产生效益后,杨承奎就和周边老百姓算经济账。和粮食折算价值相比,猕猴桃相比之下是最划算的,在杨承奎、任茂清的影响下,周围种植猕猴桃的果农越来越多,前来学习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的人也络绎不绝。
几年下来,村民跟着发展的猕猴桃果园有了上千亩,杨承奎看见村里的猕猴桃园发展越来越壮大,也更加看好自己猕猴桃园的发展前景。到他家的果园没有公路,他就自己投入资金,租来挖掘机,从果园挖出了一条连接旅游线的毛公路,为即将成熟上市的猕猴桃出山铺了一条通道。
今年,杨承奎、任茂清和周围果农们的猕猴桃园里,硕果累累,长势喜人,杨承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捧着即将成熟的“金蛋蛋”,杨承奎算起了经济账:“我这几亩田,按照今年的势头,一年收入应该能达到四万五到五万块钱。”老杨想等今年猕猴桃大上市之后,再租地搞发展,联合全村老百姓,也成立个专业合作社,让各家各户都能一年挣个上十万,那就都不用出门打工了。
握过枪、当过兵,拿过锄头、种过田,用过扳手、做过修理工,一次一次谋出路,杨承奎,今年55岁的业州镇代陈沟村2组村民退伍返乡后几经周折,才终于走上一条阳光道---种植猕猴桃,发展林果产业。
当兵报效祖国
在建始县业州镇城郊西北角6公里的,有一个石林密布的美丽而又偏僻的小山村——代陈沟村。杨承奎就出生在代陈沟这个山沟里。代陈沟村人当时要走出小山村,只有两条路:一是考学,二是当兵。杨承奎当时想的路子就是当兵走出去,所以从初中毕业以后,杨承奎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考兵。
1975年,杨承奎初中毕业后,在家一边种田,一边考兵。1977年,他终于考取了黑龙江机械工程兵。由于肯吃苦,做事认真负责,被转为志愿兵,在部队这一干就是8年。1985年退伍回来务农两年后,凭着在部队学习的过硬机械修理技术,被原建始烟厂招收为合同工,从事车间机械修理,这一干又是12年。
200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原建始烟厂关停后,杨承奎就一直在外漂泊务工。这些年,杨承奎总觉得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年轻在外面打拼还行,在北京打工时,就有几个项目经理都对他说:“你给我打工,实在、勤快,我很喜欢你,但是你年老了,生活怎么办,打工谁要你?打工不是长远的事,年轻的时候出门打工还适应,你到一定时间,年纪一大,打工就会吃不消。”这也恰恰就是杨承奎长期考虑的问题,在外务工多年的杨承奎得知自家正在发展旅游业,便萌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返乡建起产业园
代陈沟虽然山美水美,但也就是个山大人稀的个地方,什么种粮食作物都种不起来,这让一直想回家发展的杨承奎很无奈。2009年,杨承奎通过政府部门的牵线和本地益寿天然果品有限公司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联系,请来了技术员,考察这里适宜种植什么林果。技术员研究了这里的土壤、气候,说:“你们别看到代陈沟现在这个情况,你们代陈沟这个地方,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很适合种猕猴桃,再就是这里搞旅游开发,交通便利,你们把猕猴桃种起来的话,肯定比外出打工要强得多。”得到了技术支持,发展猕猴桃杨承奎就有了信心,加上杨承奎的两个孩子都很拥护,杨承奎就在益寿天然果品有限公司里引进了400株适宜本地气候、土壤的猕猴桃种苗,栽植了6亩猕猴桃。
这些年,代陈沟村的旅游公路修好了,前来游玩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但杨承奎却发愁了。由于果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景区离他的果园还有几公里远,杨承奎担心自己的猕猴桃运不出去,周边好多老乡都是抱着和杨承奎一样的心态,总觉得交通有很大困难,怕猕猴桃丰收后卖不出去,担心资金去了、劳力去了,还挣不到钱。
虽然杨承奎担心,但既然种了就得管理好,不管天晴下雨,杨承奎都要上山去看看。这第一年,苗子虽然长得好,还没到挂果期,看不到效益,周围邻里开始对他的果园经济发展议论纷纷,冷嘲热讽。幸好有妻子和孩子们的关心和支持,他坚定信心坚持下来。
杨承奎的坚守最终换来了群众的认可,今年52岁的任茂清也是代陈沟村人,过去也是长年在外务工。看到自家门前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任茂清也和杨承奎一样,种上了猕猴桃,还专门学习了种植技术,为周围村民传授猕猴桃种植方法。
开始产生效益后,杨承奎就和周边老百姓算经济账。和粮食折算价值相比,猕猴桃相比之下是最划算的,在杨承奎、任茂清的影响下,周围种植猕猴桃的果农越来越多,前来学习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的人也络绎不绝。
几年下来,村民跟着发展的猕猴桃果园有了上千亩,杨承奎看见村里的猕猴桃园发展越来越壮大,也更加看好自己猕猴桃园的发展前景。到他家的果园没有公路,他就自己投入资金,租来挖掘机,从果园挖出了一条连接旅游线的毛公路,为即将成熟上市的猕猴桃出山铺了一条通道。
今年,杨承奎、任茂清和周围果农们的猕猴桃园里,硕果累累,长势喜人,杨承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捧着即将成熟的“金蛋蛋”,杨承奎算起了经济账:“我这几亩田,按照今年的势头,一年收入应该能达到四万五到五万块钱。”老杨想等今年猕猴桃大上市之后,再租地搞发展,联合全村老百姓,也成立个专业合作社,让各家各户都能一年挣个上十万,那就都不用出门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