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阎法顺:一棵椹树收益超一亩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德州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61票  浏览278次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5月31日 14:42
  5月30日,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椹果园景区,60多岁的椹农阎法顺与老伴“拌起了嘴”。还没到中午,他家摊上的椹果卖完了,老伴让他再去打点熟的来卖,可阎法顺却不同意,“在城里的儿子和媳妇打电话说下午来拿椹子,都卖了算怎么回事……”
  
  自家人吃椹果还要提前“预约”,而以前可是截然不同的情况。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椹果“没腿”,这种没有壳、类似草莓的浆果,极不耐储运:新采摘的椹果24小时之内如果不吃完,就会变酸发馊;而一旦挤压、颠簸运输,椹果更会变成“一滩水”。成熟的椹果卖不出去,在买方市场情况下价格更是跌倒了两三毛钱一斤。卖不出的椹果被果农当成“包袱”甩给亲朋好友,然而面对隔三差五送来的椹果,亲朋好友们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时,与“身价”不相称的是,椹果营养价值丰富,不仅果糖含量超过20%,还富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这么好的水果,既然运不出去,何不把想吃的人请进来。”思路一转,该县依托12.8万亩的资源搞起了生态旅游业
  
  “我们的古椹树群形成于600多年前,其中百年以上古椹树有7000余株。树龄、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些古树本身就是吸引游客的一个景点。”夏津县旅游局局长王家国介绍,“不同于梨桃杏柿等水果,椹果是一茬茬成熟,持续期达40余天,有利于搞生态采摘。”
  
  2007年以来,该县开始打造“椹果之乡、生态夏津”的城市名片,持续5届椹果文化采摘节,已经将这种小小的果子打造成该县开发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
  
  如今,依靠生态旅游,该县每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游客的纷沓而至,使得椹果的价格也打着滚儿地往上涨:一斤从原来的两三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两块钱。阎法顺家种了14棵大树,每棵树年产七八百斤椹果,总收入达2万多元钱。
  
  “椹树不用浇水、打药,基本没什么投入。平常种的棉花、小麦、玉米,一亩地刨本干捞1000多块钱。咱一棵树就顶过一亩地!”阎法顺高兴地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王育恒 本报通讯员 董玉龙 张胜利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