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根法:让农民乐当“田间白领”
范根法(右一)在指导种植户。

记者 陆旭升 见习记者 黄贲 文/摄
“‘鸭儿芹’种子马上可收获了,每亩效益2000元稳笃笃。”我省最大民营种业公司、杭州三雄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建成在田头对武义县俞源乡下杨一村的刘新海说。刘新海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说,这得感谢我们的科技特派员老范,是他牵线搭桥把“鸭儿芹”引入村里种植的。
老范名叫范根法,今年已经57岁,是市农科院老技术人员,从2005年下派到武义县俞源乡当科技特派员至今,已有8个年头。
刘新海在田头与记者算起丰收账:“鸭儿芹”年前播种,6月底结籽收获,管理粗放,他一口气种了50亩,种子由三雄公司免费提供,种前签订订单,用了一次复合肥,不需农药,如果扣除田租等生产成本,利润6万余元;“鸭儿芹”收获后马上种一季甜玉米,也已经与公司签订订单,连玉米秆每亩100元都已经被奶牛户订购,一季甜玉米的纯收入至少也有6万元,加上3亩大棚草莓已经收了6万多元,现大棚内种了甜瓜,7月初可上市,估计今年收入不会少于20万元,平时农活全是夫妻俩完成,只在播种和收获时雇佣临时工。他说,当“田头白领”的幸福感比当“都市白领”强多了。
肖建成说,“鸭儿芹”是一种出口蔬菜,生产的种子出口日本,俞源的生态环境好,农民耕作水平高,非常适合建立出口种子基地。他表示,明年种植面积增加到300亩,用3年时间在俞源乡建成2000亩以上的蔬菜种子出口基地。
肖建成在俞源建蔬菜种子出口基地,是老范硬把他拉来的,他们公司聘请老范当公司葡萄基地的技术顾问。老范就向他提出要在俞源建蔬菜出口基地作为交换条件,并要求公司把近年来选育的瓜菜新品种给俞源农民试种。肖建成说,当时是出于无奈,只能答应老范的要求,不过甜瓜、西瓜等新品种给农民种了以后,效益非常理想,令他也很有成就感。
2005年3月,老范来到俞源乡时,了解到当地的农业还是传统农业,以种水稻为主,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范想找一户示范户,种大棚草莓,他用了三天时间说服刘新海夫妻俩。老范就手把手教他们种草莓,还一起搭草莓棚,当年一亩草莓收入1万多元,而且草莓很抢手,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二年,村民都开始向刘新海取经了,也想种草莓。老范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组织大家培训,带他们到农科院基地内参观,一下种植户扩大到9户,今年就下杨一村已有30余户种了72亩大棚草莓,平均亩效益达到1.5万元。草莓收获后,套种甜瓜、西瓜、番茄等经济收入高的作物。“一亩大棚的年收入超过2.5万元,夫妻俩种2亩大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方远棋说。
高收入也存在高风险,栽培跟不上,就可能前功尽弃。关键时刻,老范一住就是半个月,吃住在村里,一家一户帮忙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力丰村祝小军在外闯荡多年,赚不到钱,回到村里意志消沉。老范得知后,上门动员他种大棚草莓,去年已扩大到10亩,一季收了10多万元,大棚内套种了“拿比特”小西瓜,现已上市,每公斤的销售价格高达12元,丽水松阳的客商上门收购。他说,保守估计今年收入20万元。
祝洪村的100多亩翠冠梨效益一直上不去,市场上同类水果每公斤三四元,而他们的果品只有一元多,果农因此丧失信心。老范手把手教他们整枝、疏花疏果、增施有机肥、喷施叶面肥等一系列措施,第二年梨果一到市场就成了抢手货,效益提高了两倍。种梨大户洪海松说,老范改变了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走上致富路。
老范说,这个科技特派员还要当下去,一直到退休。

记者 陆旭升 见习记者 黄贲 文/摄
“‘鸭儿芹’种子马上可收获了,每亩效益2000元稳笃笃。”我省最大民营种业公司、杭州三雄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建成在田头对武义县俞源乡下杨一村的刘新海说。刘新海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说,这得感谢我们的科技特派员老范,是他牵线搭桥把“鸭儿芹”引入村里种植的。
老范名叫范根法,今年已经57岁,是市农科院老技术人员,从2005年下派到武义县俞源乡当科技特派员至今,已有8个年头。
刘新海在田头与记者算起丰收账:“鸭儿芹”年前播种,6月底结籽收获,管理粗放,他一口气种了50亩,种子由三雄公司免费提供,种前签订订单,用了一次复合肥,不需农药,如果扣除田租等生产成本,利润6万余元;“鸭儿芹”收获后马上种一季甜玉米,也已经与公司签订订单,连玉米秆每亩100元都已经被奶牛户订购,一季甜玉米的纯收入至少也有6万元,加上3亩大棚草莓已经收了6万多元,现大棚内种了甜瓜,7月初可上市,估计今年收入不会少于20万元,平时农活全是夫妻俩完成,只在播种和收获时雇佣临时工。他说,当“田头白领”的幸福感比当“都市白领”强多了。
肖建成说,“鸭儿芹”是一种出口蔬菜,生产的种子出口日本,俞源的生态环境好,农民耕作水平高,非常适合建立出口种子基地。他表示,明年种植面积增加到300亩,用3年时间在俞源乡建成2000亩以上的蔬菜种子出口基地。
肖建成在俞源建蔬菜种子出口基地,是老范硬把他拉来的,他们公司聘请老范当公司葡萄基地的技术顾问。老范就向他提出要在俞源建蔬菜出口基地作为交换条件,并要求公司把近年来选育的瓜菜新品种给俞源农民试种。肖建成说,当时是出于无奈,只能答应老范的要求,不过甜瓜、西瓜等新品种给农民种了以后,效益非常理想,令他也很有成就感。
2005年3月,老范来到俞源乡时,了解到当地的农业还是传统农业,以种水稻为主,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范想找一户示范户,种大棚草莓,他用了三天时间说服刘新海夫妻俩。老范就手把手教他们种草莓,还一起搭草莓棚,当年一亩草莓收入1万多元,而且草莓很抢手,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二年,村民都开始向刘新海取经了,也想种草莓。老范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组织大家培训,带他们到农科院基地内参观,一下种植户扩大到9户,今年就下杨一村已有30余户种了72亩大棚草莓,平均亩效益达到1.5万元。草莓收获后,套种甜瓜、西瓜、番茄等经济收入高的作物。“一亩大棚的年收入超过2.5万元,夫妻俩种2亩大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方远棋说。
高收入也存在高风险,栽培跟不上,就可能前功尽弃。关键时刻,老范一住就是半个月,吃住在村里,一家一户帮忙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力丰村祝小军在外闯荡多年,赚不到钱,回到村里意志消沉。老范得知后,上门动员他种大棚草莓,去年已扩大到10亩,一季收了10多万元,大棚内套种了“拿比特”小西瓜,现已上市,每公斤的销售价格高达12元,丽水松阳的客商上门收购。他说,保守估计今年收入20万元。
祝洪村的100多亩翠冠梨效益一直上不去,市场上同类水果每公斤三四元,而他们的果品只有一元多,果农因此丧失信心。老范手把手教他们整枝、疏花疏果、增施有机肥、喷施叶面肥等一系列措施,第二年梨果一到市场就成了抢手货,效益提高了两倍。种梨大户洪海松说,老范改变了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走上致富路。
老范说,这个科技特派员还要当下去,一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