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蒋善福:小小杨梅成就“现代愚公”创业梦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宁海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69票  浏览13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7月08日 16:55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凝一颗值千金。”这是古代诗人描写杨梅的一句诗词。在力洋镇吴家洋自然村的平岗山上,记者见到了诗篇描述的景象:满山的绿林中,一颗颗烂漫乌紫的杨梅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身,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而让这荒山呈现生机的是力洋镇前宅自然村的蒋善福,一个被当地人称为“现代愚公”的农业致富人。
  
  面向新农业 身怀创业梦
  
  蒋善福现年51岁,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他算是一位能人,做什么事都能走在时代前列。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部队转业回宁海后,买了一辆汽车搞起了运输,当起了个体户,在当时也算是一件轰动的事情,自己也掘得了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他出任力洋棉织厂厂长,下辖员工500余人,年创产值上千万元,是当时镇里响当当的龙头企业,1997年企业转制后他被安徽一家布厂挖去负责销售工作。
  
  虽然出身农民家庭,但在40岁之前,蒋善福却没有想过做农民,一门心思要跳出农门赚大钱。人生往往充满了变数,40岁那年,蒋善福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后半生命运的人。他亲戚的一个朋友是黄岩人,专门种植杨梅,发展果业致富。他找到蒋善福,希望通过他的关系在宁海发展果业,并带他到黄岩参观他的果园。那时也正是杨梅上市的时候,果园优质杨梅一公斤卖到60多元,即使是差的也能卖十多元一公斤,果园的效益非常诱人。
  
  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此时的蒋善福也正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在经历过个体户、企业家等工作之后,他心中的创业梦想却依然炽热。在实地参观黄岩的果园后,综合分析当时的农业发展形势,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产业。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不小的压力,一个果园五六年后才能有产出,投资回报太慢,这五六年间的生活压力肯定会很大。还是黄岩人的一句话坚定了他的创业信心:“五年后,杨梅树会越长越大,产出会越来越丰盛,这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十年磨一剑 荒山变果园
  
  2000年,时年41岁的蒋善福来到吴家洋的平岗山,承包了这个山头的300亩荒山,开始了他的创业梦想。
  
  平岗山是吴家洋村口的一处荒山,村里曾经在这里种植过枇杷、黄桃等果树,但因为缺乏管理,都没有成功。蒋善福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座荒山变成金山。出道以来没干过农活的蒋善福,脱去西装皮鞋,每天和小工一起上山挥刀抡锄,披荆斩棘,充分发挥了当年在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不管寒冬酷暑,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上,蒋善福背着米,爬十多里的山路到山上劳动,晚上再走十多里山路回家。小工干不动的活,他自己干,小工不愿干的活,他抢着干。山上种过很多果树,留下了许多树桩,这些树桩根深牢固,相当难挖。蒋善福自己量身打造了一把16斤重的锄头,专门挖这些树桩。几年时间里,他挖断了4把这样的锄头。
  
  回忆起开发初期的生活,蒋善福直言太苦,真的没想到开发农业会这么辛苦。开弓没有回头箭,认定目标的蒋善福还是坚持了下来。除了工作上的辛苦,蒋善福还面临着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果园每年的投资在十多万元,而在前几年,果园根本没有产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蒋善福自己积累下的资金很快就用光了。靠着自己的信用,他从朋友亲戚处借来了不少资金,最困难的时候,他连妻子的金首饰都变卖了。虽然压力巨大,但蒋善福的信念依然强大:“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果园会给我回报的。”
  
  第一年,他投资了10多万元,栽下东魁杨梅1200株,嫁接950株,套种水蜜桃4200株、梨500株。接下来的几年又忙着每天除草、施肥、剪枝等,期间又筹资打通了盘山公路,在山上建起两间楼房和一间储藏用的平房,并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600多亩。在他的努力下,荒山逐渐变成了果园,他的吃苦耐劳精神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被人称为“现代愚公”。
  
  苦心学技术 严把质量关
  
  “种下杨梅树,更要管好杨梅树。”创业之初,蒋善福对果园开发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好的果树才能结出好的果实,才能获得丰盛的回报。”虽然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果树种植,但他硬是凭着自己的一股钻劲,把自己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专家
  
  蒋善福学技术不怕辛苦,开发农业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跑到仙居、黄岩等种植技术较为发达的地方学习技术。一开始,他是学习人家的管理技术,从种植、果树修剪到果实套袋,他一样一样来。后来,杨梅产出了,他又跑去学人家的销售经验,包装、品牌,他一样不落,活学活用。蒋善福学习态度诚恳,乐意分享。原先他从临海请来一位退休的农业专家,跟着他边干边学,后来又跟县林特技术总站的技术人员们打成一片,虚心向这些专家学习。掌握了技术,名气渐渐大了,不少外地的同行就跑到宁海来向他请教,他也乐意分享,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知识说给人家听。“他懂的和我懂的,大家一起交流,技术就进步了。”蒋善福说。
  
  除了重管理,蒋善福对产出的杨梅质量要求也很高。他要求果园的工人,不能将掉在地上的杨梅卖给客户。为了达到他的管理要求,在人工紧张的情况下,他甚至赶走了几个“不听话”的小工。正是这样严格的管理,蒋善福的杨梅市场表现非常抢眼。“拉到宁波的果蔬市场,十分钟里,一车的杨梅就被行贩们抢没了,忙得市场的保安都要过来维护秩序。”蒋善福说:“因为我卖给他们的杨梅质量好,他们能赚到钱。”
  
  靠着过硬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蒋善福果园的杨梅名气也越来越大,每年前来山上采摘和购买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去年,加上桃子和梨,他果园的产值达到了50多万元,荒山开始变成金山。今年,他在山上建造了食堂,为前来采摘杨梅的客人提供免费的中餐,方便客人游玩。“笑看桃梨结硕果,喜见东魁挂枝头。”这是当地一位退休老师为蒋善福拟的一副对联,正可以形容此时蒋善福的心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