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梨王”孙升的无奈与希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商报 作者:方彬楠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9票  浏览16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26日 10:48
  孙升,49岁,来自山东莱阳的“北京梨王”。
  
  2003年他来到北京大兴开始经营昌兴梨园,曾经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获得“梨王”的殊荣。他种出的“梨王”曾拍出过令人咋舌的6.6万元;他的梨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供水果。2011年,他的梨园成为“北京出口果品注册备案基地”。15万斤黄金梨从这里走向海外,实现了北京果品批量出口的第一单。日前,记者走进昌兴梨园,与“梨王”面对面。
  
  来自山东的“北京梨王”
  
  在2003年之前,孙升在山东的莱阳宾馆做后勤行政工作。因为喜欢动脑,他的抽水马桶节水小发明还得到了原来工作单位所在区的表彰。虽然出生在中国的梨乡山东莱阳,但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会与梨日厮夜守。
  
  这个改变源起他的大哥孙明。孙明是高级农艺师,当地有名的种梨能手。因为看好北京的市场,孙明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在大兴长子营镇再城营村承包了昌兴梨园。由于经营乏术,孙明不得不向“脑子活”的孙升求救。
  
  “当时,我们领导根本就不放我,最后是我找了市里的领导才得以来到北京,现在我的关系还在原单位。明年,我就可以退休领到退休金了。”孙升带着浓重的胶东口音对记者说。
  
  打这儿之后,孙升就开始潜心向大哥学习种梨的绝活。他不仅成为了种梨的专家、到全国各地授课、到国外考察交流,还通过改良品种发展观光采摘,使梨园的经营一步步地好了起来。
  
  2006年,大兴区请来韩国果树栽培专家给农民讲课,孙升也慕名前往。“专家讲的我都没听过,大哥也没有教过。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梨还能长得更好。当时觉得很好奇。”孙升说,之后他就开始进行尝试。
  
  正是这一次听课,使孙升认识了生态农业,从此开始了有机梨的种植:不打农药改用物理驱虫和生物驱虫;不施化肥改用有机肥;严格按照有机种植的标准改良土地;给每个梨从结果开始就穿上两层“外衣”防虫套……转过年,孙升种出的有机梨技压群雄,获得中国梨王擂台赛“梨王”称号。
  
  实现批量出口零的突破
  
  此后,孙升先后引进改良了黄金、水晶、丰水、天黄、梨王、南水和巴梨等20余个精品梨新品种,梨种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昌兴梨园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50多亩。
  
  为了延长梨摘下后的储藏时间,孙升还专门投资盖了冷库;为了改善梨园的环境,还划分了生活工作区,并在长子营镇的支持下修建了停车场。
  
  孙升在硬件不断升级时,没有忘记配套进行软件升级。“昌兴梨园目前有二十几个员工,我们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一系列的标准,如梨园的工作制度、有机化标准等等。”他告诉记者。可以看出,孙升正在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去经营梨园。
  
  梨园发展了,孙升的生态理念也更强了。为了防止周边果园打的农药对他的梨产生影响,他在与其他果园接壤的地方建了隔离带,并给梨穿上“黄色外衣”以示区分。“我的梨是北京市检验检疫局的免检梨,任何时间、任何位置随便检测,绝对不含任何有害物质,不洗就可以直接吃。”孙升说。
  
  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年,昌兴梨园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出口果品注册备案基地”,锃亮的铜牌挂在了梨园的大门口。
  
  不久前,香港日昇果业有限公司选中了昌兴梨园的黄金梨出口。“我的梨他们想全要,但我说不行,我还要打自己的品牌。”孙升介绍,经过双方协商,最终他为香港日昇公司以每斤6元的价格,提供了4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约4万斤)总计15万斤的梨,这15万斤梨的种植面积大概是40亩。
  
  就这样,孙升从国外引进的有机黄金梨让北京实现了果品批量出口零的突破。
  
  “梨王”无奈是销路
  
  在成绩和喜悦的背后,孙升也很无奈。他的无奈纠结于销路。
  
  孙升告诉记者,他的梨理想销售价应该在8-10元/斤。“我也用礼盒和采摘等方式自己销售梨。有人买了我的礼盒再转卖,12个梨可以卖到200多元。”他坦言,之所以以每斤6元就卖给了香港日昇公司,就是“省了不少心”。明年,价格就要再商量商量了。
  
  “我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的人脉毕竟不广。这些年,多亏了许多回头客。”孙升说,“吃过我梨的人,感觉确实好,就推荐给朋友、推荐给自己单位发福利。”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超市还看不到昌兴梨园的有机梨。
  
  “其实,来我这里采摘的人也并不少,但大都是散客。之前,为了能够聚拢些人气,留住采摘的游客,我曾经投入了10万元搞了个餐厅,转包出去经营。但由于这里地理位置不好,那个人不干了。”望着仅剩下桌椅板凳的餐厅,孙兴有些不知所措:“前些日子,有些旅行社慕名到我这里来接洽接待事宜,但由于无法用餐,周边也没有合适的用餐地点,最后不了了之。”
  
  梨熟了,就要立即摘。孙升最担心的是梨自己落到地上,如果这样这个梨就废了。摘完了卖不出去,就要及时地放入冷库。“冷库每个月的用电费用就要1万元,时间久了承受不起呀。”
  
  “我这个梨园一年的收入大概是100多万元。听着不少,实际上扣除成本后,利润也就20多万元,而且我投入的成本相当大。”孙升说,这几年他已经投入了400多万元。而且,前几年是纯投入,是没有任何回报的。
  
  随后,孙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梨穿的两层“外衣”,外层的0.075元,内层的0.015元,再加上套套儿的人工,合起来每个梨大概要0.12元,150亩梨不是个小数;有机肥要比普通化肥用量大、价格高;物理驱虫和生物驱虫比打农药成本要贵几倍;种植的土壤每五年就要进行一次大的整理,工程大到园子里挖土时,如果放进水就能走船;有机梨出果每亩只有3000-4000斤,而一般的梨出果在9000-10000斤;还有二十几个员工的工资……用孙升的话说,别的不用提,每年最少要投入60万元才能保证梨园的正常经营。因此,梨的销售对孙升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的生态农业不比人差
  
  尽管如此,孙升表示,他还要把生态农业、把有机梨“进行到底”,除非“他不干农业了”。
  
  孙升告诉记者,近几年,国家的政策、产业结构的升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开展生态农业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去年,我第一次得到了镇上10万元的支持资金。”记者从他的表情看出,虽然钱不多,但确实暖了一个把生态农业当成事业的人的心。
  
  “搞生态农业不容易。”孙升介绍说,由于他的有机梨标准高,不仅是他,他的员工也和他吃了很多苦。“不容易也要干。我们有搞生态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生态农业不比别人差。”孙升说。“前几年,我曾经去韩国和日本交流过生态农业的经验。在日本某地参观某有机基地时,我当面就和他们说,你们这个不叫有机,不如我们。有机和无公害作物中间的间隔应最少15米,有机作物的环境最起码应该距离公路500米;而我参观的那个基地都没有达到。”
  
  他进一步说明,有机作物是农作物的最高级别,不允许使用一丁点儿农药;而无公害是可以使用少量含量低的农药的。
  
  谈到农药,孙升向记者透露,他正在研制用中药材驱虫。“有人问我配方,我告诉他,这是我的商业秘密,目前还不能公开。”
  
  在采访的最后,孙升对记者说,他现在的热情空前高涨。“虽然我投入的成本还没收回,经营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坚信我的梨园肯定会越来越好。我敢断言,不用五年,两至三年内,生态农业将发生从量到质的巨变。”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