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采摘资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12年鲜见种植大户 武汉草莓田头叫卖难"长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武汉晨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57票  浏览40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3月24日 10:26

  
果农正在采摘草莓。记者 詹松 摄

  1996年~2000年:浙江人抢先机

  十几年前,武汉本地不产草莓,产品全来自南方。

  “娇宝宝”草莓经过长途
跋涉,运到武汉时已有部分损坏,但在批发市场仍以10元左右的高价一抢而空。

  当时,浙江省建德市的草莓全国闻名,该市下涯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草莓种植行业。精明的浙江下涯人嗅到了武汉的草莓商机,1996年,一群人跑到东西湖吴家山慈惠农场,集体承包下几百亩荒地,种起了草莓。看到市场反响不错,于是老乡带着老乡,2000年,200多浙江下涯人来到东西湖走马岭承包300余亩土地种草莓。

  赖昕也是这批“草莓大军”里的一员。来武汉时,他已经是一个有5年草莓种植经验的种植好手了。2000年时,赖昕跟随着老乡一起到武汉,找到了东西湖走马岭这块“宝地”。经过一年种植后发现,走马岭的条件十分适合种草莓,于是这一留就是八年时间,他掰指一算:“少的时候一年只能赚2万元,多的时候有8万多。”

  2000年~2005年:本地人当学生

  2000年,看到外地人来汉种草莓,走马岭人觉得很新鲜。

  一向以蔬菜、瓜果为主要农作物,但当看到浙江人将一筐筐草莓运出去时,走马岭人心痒痒了,种菜从来没有这么俏过。

  不少当地人开始向浙江人学习种草莓。走马岭不少村民告诉记者,赖昕就是他们的老师。

  “我来的时候当地的经济条件很差,我也愿意教他们种草莓,比种菜赚的钱多”,赖昕说,村民跟着他一步步地学,一两年的时间就学会了。

  看着身边一部分人富裕起来,考察了近4年的童吉燕也决定种2亩草莓。

  去年,童吉燕种了3.5亩草莓,产值4.8万元,纯收入3.9万元。童感慨:“遇上这些愿意传授技术的浙江人,确实比较幸运。”

  汉网消息(记者卢傲然 见习记者李响)一亩草莓田利润达万元,看似赚钱的红色产业,可武汉却鲜见种植大户。记者了解,一般农户草莓种植面积两三亩,大多数为自产自销,本地草莓产业12年时间仍未“长大”。

  记者上周走访了省农科院、东西湖走马岭两大草莓种植集中地,沿路看到成片的白色草莓棚,农户们纷纷忙

着采摘第一批草莓下园销售

  16日一早,省农科院草莓基地区内,刘美玲的草莓棚迎来一批采摘客户,“你们摘得多,我可以给你们优惠。”大棚内,刘热情地推销。她介绍,草莓不容易保鲜,种植户普遍通过三个渠道销售:一是在草莓的种植基地附近马路上就地搭零售点;二是“就地取材”,吸引游客采摘;三是直接运到果批市场销售,或等果批贩子直接到草莓基地收货。

  “不能种太多,忙不过来。”来自浙江的种植户赖昕介绍,按一亩田产量3000斤,售价每斤5元计算,一亩草莓地可销售1.5万元,种苗、化肥、棚子等成本需要5000元,利润1万元。但去年他种了8亩草莓,只卖完2亩,其他6亩全都烂掉了,损失4万元左右,“草莓季节性强,种多了却采不完、卖不完,损失太大”。

  市农业局种植处处长王火明称,草莓不易保存,导致其不宜异地销售,加之草莓种植地多为个人承包,人手不够,销售渠道单一,武汉的草莓很少出现种植大户。

  省农科院研究员顾玉成专门研究草莓多年,他向记者介绍,“田头叫卖”的销售模式阻碍了草莓园“长大”,从1996年至今,本地种植户单个种植面积基本不超过6亩。

  记者调查了解,汉产草莓的外销量则几乎为零。外地传来消息,山东莱西的草莓注册了商标,今年草莓更是论个卖,这令武汉草莓种植户分外眼馋。

  “简单的销售渠道虽能迅速销售掉产品,促进资金回笼,但田头叫卖毕竟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想将草莓经济做成一种产业,距离尚远。”王火明建议,如果种植户能办加工厂,把产品进行再加工,或许可以开辟一条发展新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