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步翔:续念“山海经”的“厅级农民”
▲ 虽已76岁高龄,黄步翔依然精神矍铄,大步流星的姿态隐然透出当年风风火火推动大念“山海经”的神采。
当年曾经吸引很多人前来取经的漳浦花果中心。
《福建日报》1985年10月29日刊发有关黄步翔的报道。(林辉 翻拍)
核心提示:车行至国道324线漳浦县长桥镇到桥路段,靠东边一座略显灰旧的大门不时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座上书“漳浦县花果中心”、如今已经冷寂的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名震八闽。
这一切与当时福建大念“山海经”有关,也与一位改革者、实干家有关,他就是1974年至1987年担任漳浦县委书记的黄步翔。
令人感叹的是,已经76岁的黄步翔老人如今仍住在花果中心附近的一座山头上——1995年,他从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任上退休后,重返漳浦,安家“花果山”,开山种果,念起他自己的“山海经”。
今年暮春、晚秋,记者两度上山,拜访“黄老书记”。虽已年逾古稀,但老人耳聪目明,言谈仍是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当年敢做敢闯的风采依稀可见。曾经激荡金浦大地的大念“山海经”的情景,老人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果断提出“山海经”,漳浦大规模“向山、向海进军”,
告别粮食生产单一局面,搞起多种经营。
“文革”结束初期,漳浦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窘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才65元。然而,他们渴望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很强烈,偷偷搞起了分田到户、山林承包。时任县委书记的黄步翔默许了这个走在全省前列、在当时有着极大政治风险的做法。
“这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漳浦的发展还得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治穷致富。”黄步翔说。漳浦在闽南乃至福建素有“金漳浦”的美誉,这个“金”字就是它的优势,那就是山海资源比较丰富,当时全县有170多万亩荒山,还有50多万亩浅水海滩尚未开发。
由此,黄步翔和县委一班人决定调整一直延续的“以粮为纲”生产方针,提出新的“九字方针”:耕地主攻“粮、油、糖”,山上发展“林、果、竹”,海上发展“鱼、虾、贝”。
“九字方针”得到了项南同志的肯定。1981年1月29日,刚刚调任福建省委主持工作的项南,第一次下乡调研便选择到漳浦,鼓励他们“向山进军,向海进军,这样才能较快地发展”。
这更加坚定了黄步翔等人的信心。1981年8月1日,他们明确提出,奋斗一年,发动群众上山种荔枝等果树200万株,建立10万亩果树基地。8月12日,漳浦县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三五年内把荒山秃岭、海面滩涂变成生产山珍海味的基地,建设一个“金漳浦”,从而揭开了漳浦大规模开发山海的帷幕。
目标宏伟,但现实困难重重。像开山种果就面临挖穴量大、果苗不足、资金紧缺等三大难题。对此,黄步翔说,不能光叫群众干,自己当“甩手掌柜”。随后,他立下“军令状”,承担挖掘200万个果穴的组织工作。他身先士卒,翻山越岭,组织规划、开山、挖穴。当年底,果穴全部种上荔枝、龙眼等果树,其中,荔枝种了127万株。
由于第二年大旱,加上管理没有及时跟上,所种果树枯死了一部分,其中荔枝成活70余万株,这样的成活率已属不易。资料表明,当时漳浦历史存留下来的荔枝树只有40多万株,而这次一年就栽活了70余万株。
“向山进军”的同时,“向海进军”也在稳步推进。由于当时浅海滩涂很多处于原始状态,而围垦养殖投资多、技术强、风险大,他们决定国营、集体先上马,由集体贷款,统一规划和开发,然后由渔民承包养殖,同时划出一部分自留滩,由渔民自行养殖。在此带动下,1982年漳浦海水养殖面积扩大了万余亩。
“向山海进军”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山海得到了初步开发,更关键的是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告别了只抓粮食生产的单一局面,搞活多种经营。1982年,漳浦全县即涌现出畜牧业专业户3000户、林果业重点户万余户、水产养殖联合体450多个。
成立花果中心,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大胆探索办企业,既“农”且“工”,壮大经济实力。
山海开发潜力无限,但要想真正大干一场,面临的体制障碍不小。
“我到霞美、长桥等乡镇,群众都反映,他们不是不想致富,只是单个农户自身的力量不够,资金、技术都有困难,需要扶持一把。”黄步翔回顾说。
黄步翔他们想到,能不能成立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为农民开发山海提供服务?这一大胆的想法也得到了项南同志的肯定和助推。
1983年9月15日,项南再次来到漳浦调研。当时,长桥顶马农场建立了水果品种实验基地,他们正为其叫“场”还是叫“公司”而争论。项南提议基地就叫“漳浦县花果中心”,还当场画了张草图,题写了门楹:“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并拟写了中心宗旨: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权责利一元化、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
随后,黄步翔立即召集开会研究,决定以长桥乡一万余户农民和顶马农场等3个农林场的职工为主体,成立“漳浦县花果中心”。这个中心是个多层次、松散的联合体,它以经济合同的形式,与国营、集体、个体经济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在统一规划、筹集资金、提供种苗、供应化肥、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帮助销售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此后,漳浦县又相继成立了水产开发中心、糖业中心、畜牧业开发中心、林业中心等。
花果中心运转之后,影响力越来越大,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省内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人来,全国除了西藏之外,其他省市区都有人来参观。”时任漳浦县委办公室主任的沈淮森回忆道。他说,现在普遍推行的“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模式,都与当时漳浦花果中心的松散联合发展方式类似。
黄步翔在大念“山海经”的同时,并没有只守着“农”而不顾“工”,恰恰相反,他在这方面也是眼光超前,运作大胆。
上世纪70年代末,漳浦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企业,“只有一家小的农机厂”,发展工业,没有基础,没有资金,“我们只能跑北京、上福州,想方设法争取项目,争取资金。”黄步翔说。
努力之下,漳浦工业有了起色,几乎每年都新办一家以上企业:1979年办合成氨厂,1980年办罐头厂,1981年办鹿溪糖厂,1983年办拆船厂、与燕京啤酒合办啤酒厂,1985年办轧钢厂、在龙岩适中镇与别人联办水泥厂……
黄步翔的闯劲在办工业过程中也得以体现。1981年准备办日榨2000吨的大型糖厂时,由于当时漳州已有大的糖厂,而且漳浦甘蔗产量低、品质差,省里因此未予批准。情急之下,黄步翔直接跑去找时任省长马兴元,“我和他阐述办这个糖厂的意义,得到他的首肯。”此后,糖厂顺利办起来,产值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漳浦全部的工业产值,每年利税1000多万元,不仅壮大了工业经济,而且也带动了众多蔗农增收。
在这些骨干企业的引领下,漳浦工业企业渐渐增多,1988年国营企业达69家,其他类型企业10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8亿元,比1949年增长320倍,比1978年增长4.36倍。
退休后重返花果山,承包了30亩地种果养鸡,
如今76岁高龄,依然守望在青山绿水间。
1987年,黄步翔离开漳浦,调任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没想到,8年后,他又重返漳浦,安家花果山,念起了他自己的“山海经”。
这与他从1988年起至今兼任漳州市农民体育协会主席的经历有关。1990年,为了给农体协补充收入,黄步翔出面在漳浦花果中心附近为农体协租了100亩山地种荔枝。这样,他每年几十次跑花果山,继续与“山”打交道。1995年正式退休后,他索性也在附近承包了30亩山地,将住处命名为“荔园山庄”,大门两侧的对联则是项南同志的手迹:“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
13年一晃而过,黄步翔已是76岁高龄,但他依然守望在花果山上,乐当“厅级农民”。问及为何如此坚守,他回答得很坦然:“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后来也是一直与农业、农民打交道,现在老了再当农民,也算是回归吧。我不求赚多少钱,只想在大自然中自在生活,锻炼锻炼身体。”
经过多年经营,原先被认为不适合种任何东西的荒山已是绿意盎然,600株龙眼、70株荔枝,以及芒果、木瓜、杨桃等多种果树将山头装点得青翠葱郁。“我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水果,而且都是无污染的。”除了果树,黄老还种了青菜、萝卜等,养了30多只鸡,“每天下七八个蛋,吃都吃不完呢。”黄老拿出一提篮的鸡蛋笑道,“现在每天吃的菜基本上也是自己种的。”
记者前往采访时,黄老正在地里忙碌,只见他挥锄铲土,自如有劲,根本不像是古稀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以前有很多毛病,自从住到山上坚持劳动后,这么多年都没发作、没住院了。”他说,现在每天也要干三四个小时的活,没事时就在山上转悠。
在乐当花果山主人的同时,黄步翔对他曾经倡导的大念“山海经”依然没有忘怀,对农民兄弟依然一往情深。“我不图赚什么钱,现在每个月退休工资有5000多块。而种果树需要更新品种和技术,我可以先引进来,再无偿传给农民兄弟。”他说。
有一年,黄步翔听说海南岛有一种大根香的荔枝,品质特别好,就自费坐飞机去海南,采购了1200株,用专车运回来种在山上。目前,这种荔枝长势很好。官浔镇康庄村一位农民听说有这良种,前来剪了1000多个穗条作嫁接苗,黄老分文未收。“现在,果园附近农民经常上山与我探讨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我都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能提供帮助就尽力帮助。”这位拓荒者的为民情怀依然炽热。 (记者 段金柱 邹南清 通讯员 邱耀斌 张文艺 陈毅聪 文/图)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漳浦文史资料》及相关文档,感谢沈淮森先生、严利人先生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