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技推广,困在“最后一公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东南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73票  浏览58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5月23日 15:56


  
  一名基层农技人员的困惑
  
  感受不到职业自豪感

  
  长汀县馆前镇农技站农技人员邱大鹏是一名在编农技人员,去年通过全县事业单位招考成为一名农技人员。
  
  2011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毕业之后,邱大鹏曾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了大半年。“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软件编程知识,就为了毕业后能"跳出农门"。”
  
  然而,由于专业不对口,邱大鹏发现自己工作起来有些吃力,加上父母老是“逼”他考公务员,于是他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考。
  
  进入农技站后,邱大鹏本以为可以“回归”本专业,没想到没几天镇党政办公室就把他借调走了,说是支持镇里的中心工作。
  
  工作不久,他发现自己虽是事业编制,但在党政办无论干得多么出色,也难有出头的一天;农技站虽然较易晋升职称,但在基层算是“弱势”单位。
  
  对他来说,最为郁闷的是,自己还时不时要“兼”一下农技站的工作,搞搞文字材料,弄弄部门总结,整理一些所谓的农业最新技术,但就是没下过乡对村民进行农技指导。
  
  现在的他跃跃欲试,想考进县里的机关,甚至考“市里的公务员”。
  
  他向记者总结了自己不想当农技员的理由:首先是工资低,每个月拿到手的不到2000元;其次是基层工作辛苦,且看不到提拔的希望;第三是农技员的工作相对“弱势”,谈不上职业的自豪感。
  
  针对农技推广队伍结构的问题,江维民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年龄、知识老化,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难以适应农技推广工作发展的要求;农技人员缺编现象严重,如长汀县农技推广人员总编数为437人,实有人数323人,缺编114人,且存在基层农技人员兼职多等现象;微薄的工资待遇留不住人才,近几年新招聘人员中农业院校毕业生较少,现有的农技人员多为上世纪80年代招聘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问题有待解决,高中级职称的职数偏少,或取得了中高级任职资格得不到聘任,影响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记者手记
  
  多元化是方向

  
  黄如飞
  
  农技人员不足,农技推广弱化,种种的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和渴望。
  
  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挑战困难!龙岩市的创新之举让记者感受到当地急于改变现状的决心。
  
  农技人员人数不足,他们就大胆创新,把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讲师团,让“正规军”和“游击队”联起手来,并肩为农民服务,有效弥补了农技人员的数量不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多元化,正是中央一号文件倡导的方向。要想完善和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就是要靠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
  
  来自闽西农村的创新之举,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从多元化角度,指明了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方向,值得全省各地农村借鉴。
  
  因时而变
  
  龙友情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最基本的目标是把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借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农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在1910年以前,全世界仅有7%的国家建立了国家级农技推广机构,且多为发达国家。但是现在,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农技推广机构。
  
  农技服务队伍直接面向农民,负责在一个地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指导农民生产,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服务。因此,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近些年,我国乡村农技员年龄老化、一身多职、人员短缺等问题,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制约着农民创富、农业生产、农村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应该看到,目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借鉴各国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农技推广路子。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有机配合。在各种推广力量中,政府推广体系是主导力量。但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综合服务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包括生产、流通、生活、金融、保险、教育、卫生等许多方面,谁也无力包打天下,政府应该通过改革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壮大推广能力。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成功的推广体系总是能够把政府推广机构与科技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各类推广组织的建立、各种推广计划的实施以及对农民的培训等都无从谈起。比如,一向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美国,也规定农技推广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共同承担,联邦政府承担20%—25%,州政府承担50%,另外还有社会上各种基金会、工商企业和农场的捐款。
  
  三是重视和适应农民的需求。农业技术推广应该重视民情,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其基本模式应该是,先摸清农民的需求,然后设定推广课题,再制定推广计划,事后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映在下一阶段推广计划中。有些农技推广员,下乡进行推广时并没有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根源就在于自身知识体系与农民需求的脱节。
  
  农业是民生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国家在1993年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该法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及农技推广的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何走了样,做不到有法必依?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黄如飞蔡添高廖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