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水果邦 | 找回密码
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有事找卿和 他是咱们的“民间主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农村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8票  浏览17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0月03日 08:49

  张弓 本报记者 游飞 文/图

  “这段时间正是柑橘长果的关键时候,因为雨水太多导致许多果子出现冰裂,为防止减产,要及时施药。”9月25日,丹棱县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卿和忙着走村串户,指导合作社种植柑橘的成员及时施药保果。作为丹棱县的三峡移民致富带头人,卿和带领丹棱县三峡移民扎根致富,被人们啧啧称赞,今年还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扎根丹棱 辛勤创业

  2001年8月初,卿和和300多名乡亲移民到丹棱县。起初,落户于丹棱镇青龙村的卿和对未来有些迷茫,不过辛勤而又实干的他很快找到了致富门路。青龙村水果种植业比老家先进许多,每家每年通过销售水果可挣得五六万。卿和决定种植水果,他找到当地的种植大户,虚心求教,及时掌握了果园修枝、施药等管理技术

  同时他北上西安,南下南京,开始了他的水果营销生涯。他收购附近果农的产品,销售到外地。可能是初来乍到,不太熟悉市场情况,第一年,他把以前不多的积蓄全部赔到了生意上。他没有灰心,更没有怨天尤人。第二年,他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向外地客商介绍丹棱的清见、不知火等优质水果,终于在西安、徐州等地寻找到了合作伙伴。从2002年开始,他每年向省外销售水果都在1500吨以上,2008年达15000多吨。丹棱水果在外地打出了品牌,果农的收入增加了,卿和自己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建合作社 带富移民

  看到和自己同批迁移来的70多户移民大多数付出了汗水收入却不高,先富起来的卿和坐不住了,牵头成立了三峡移民果品协会,帮助当地三峡移民发展柑橘种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丹棱的三峡移民都种上了果树,协会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指导。

  “要不是卿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哪能过得这么好。”说起卿和,移民陶宏满怀感激。刚来丹棱时,陶宏想栽果树但苦于无资金,卿和通过协会和当地政府协调,为其争取到1万元,利用这笔钱陶宏种下了5亩果树。“种下果树后,卿和经常来指导我种植,后来挂果后又利用自己的关系积极帮我联系销路。”陶宏说,“现在这果树每年都为我们家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不仅是陶宏,和卿和同落户于丹棱镇青龙村的移民卿厚古也是在卿和的带领下种植果树致了富。“因为和卿和同住一个村,请他指导技术、联系销路也方便,在他的鼓励下,我承包种植了20亩果树,现在每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

  2007年,在原有协会基础上,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成立,卿和任理事长。在合作社的帮助下,落户丹棱的三峡移民个个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丹棱的78户三峡移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高出当地人均水平500多元。78户中有7户拥有私家车,普及了摩托车,绝大部分人都住上了小楼房!”县移民办主任尤高均介绍说,这里的三峡移民快速走上致富路,主要载体就是卿和组建的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

  热心助人 赢得民心

  不仅带领移民们共同致富,在他们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卿和也是热心予以帮助。“有事找卿和”成为三峡移民们经常念叨的话语。在他们眼中,卿和就是他们心中的“百科全书”——天干旱了,找卿和;饮水困难了,找卿和;婆媳不和了,找卿和;孩子上学遇到困难了,找卿和……


  2007年,丹棱县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卿和协助相关部门跑省、市移民部门,为丹棱三峡移民争取了8万元的移民打井资金抗旱;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卿和家里遭受严重损失,尤其是打蜡厂厂房损坏严重。在灾害面前,卿和首先想到的是全县的三峡移民,他舍下“小家”,与县移民办的工作人员一起,迅速赶往受灾较严重的移民点杨场镇抗震救灾,为全县受灾较严重的15户移民陈天海等捐款5000多元,还出资2万多元为8户房屋垮塌的三峡移民提前在砖厂订了砖瓦。

  卿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拥戴和信赖,丹棱的三峡移民都亲切地称他为 “移民们的民间主任”。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农村日报 )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