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王子---王先荣
他打破了传统农业理论认为我国南方不适合栽培提子的神话
他攻克了欧亚种葡萄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上色的难关
他的研究成果掀起了澧县农业的一场绿色革命
1986 年 10月初,高考落榜的王先荣与几个同学前往四川峨眉山。在游逛当地农贸市场时,市场上卖的巨峰葡萄引起了王先荣的关注。爱动心思的王先荣想:“葡萄是较为高档的水果,如果能在家乡培育出如此好看好吃的葡萄,那销路一定会很好。”于是,王先荣没有和同伴去观看乐山大佛,而是在葡萄贩子的带领下到了乐山市建国葡萄园。自此,在西南农业大学陈建国教授的葡萄园里,便天天有王先荣忙碌的身影。从育种、栽培、整枝修剪、病虫防治到采摘储藏,王先荣都一丝不苟地学习实践。时光荏苒, 1987年冬,王先荣向恩师辞行,带着陈教授送给他的 2000株巨峰葡萄苗回澧县发展自己的事业。
王先荣回到家乡后,租种了 7亩旱地。他在地头搭了工棚,整天吃住在里面,对那些葡萄苗子像伺候婴儿一样仔细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冬去春来, 1989年,王先荣种植的葡萄获得了丰收,净赚纯利 4万多元。
1992 年 12月,王先荣在小渡口镇曾家村租赁了 20亩旱地,从外地引进了夕阳红、里查马特、蜜汁、秋红等 20多个葡萄品种。王先荣准备大干一场,然而,次年 6月,在王先荣与乡亲们栽种的葡萄园里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传播极快的病症。王先荣试了几种防治办法均未奏效,病情迅速蔓延。情急之下,王先荣请来了乐山市萄萄园的陈建国教授,但也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县植保站的建议下,王先荣只身来到农业厅经济作物局。那天天气异常炎热,王先荣在屋檐下呆了几个小时,才等来上班的经济作物病虫研究权威白文运研究员。白研究员听了他恳切的求助,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便带着王先荣到省植物病虫检测中心对病虫样本进行检测。检测员说:“是黑痘病,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方案。”王先荣一听心都凉了,怎么办呢?种葡萄的乡亲都在眼巴巴地等他带回治好黑痘病的良方啊!看到王先荣欲哭无泪的痛苦样子,白研究员推荐他去找省农业大学的 石雪晖教授。
在省农业大学, 石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王先荣,并为治黑痘病提出了七套方案。
第二天一大早王先荣就乘车往回赶。他和乡亲们在葡萄园里的各个品种试用各种方案。几天几夜,王先荣几乎没有合眼。试验证明,第三套方案很管用。由于治理及时,培管到位,这年结出来的葡萄果实分外大。一串里查马特品种的葡萄竟有 2000多克重,而且颜色鲜红。 8月初,王光荣提着萄萄去省城拜 谢老师们。 石教授简直不敢相信,湖南能结出如此好的萄萄,颗粒大,颜色鲜红,味道呈冰糖性甜味。 1994年,王先荣与石雪晖合著了《葡萄优质丰产周年管理技术》一书。
随着种植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大,王先荣成了名副其实的“葡萄大王”。 1999 年,湖南农大在澧县建立了科研基地。王先荣的葡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 100亩,还陆续引进了 200多个葡萄品种。科研基地里的试验园、种质圃,姹紫嫣红,让人目不暇接。 2001年 11月,王先荣创建了澧县农康园艺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葡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果品的营销。目前,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园里,从国内外引进了优质葡萄品种 159个,筛选适合我国种植的优良品种 20个,如美人指、红宝石、红地球等。一些传统农业理论认为不适合在我国南方栽培的欧亚提子系列,也全部在园区栽种成功,并已获得丰收。 2002年 8月,王先荣与湖南农大、澧县人民政府共同承担湖南省农业重大科技项目——“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当年 8月,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湖南农业大学及全省知名专家的现场鉴定。他攻克了欧亚种提子不能在江南种植,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上色的难关,使湖南省的葡萄砧木、无核葡萄品种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5年,王先荣又在张公庙镇新年村建立科研基地 218亩,承担“湖南省葡萄产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项目,成功探索出填补国内空白的葡萄一年两熟技术。
王先荣的研究成果掀起了澧县农业的绿色革命,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公司 +基地 +农户”、“协会 +基地 +农户”的葡萄种植典型,产品产量、果品质量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攀升。其中欧亚种葡萄亩均年收入超过 1万元,被群众称为“万元地”。目前,全县已形成了覆盖 13个乡镇、年产量 3000万公斤、年产值近 1.5亿元的葡萄产业带。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先荣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为了更好地带动他们,王先荣将自己培育生产的优质葡萄苗木赊给周围的村民,并无偿负责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整枝、施肥、防病、治虫。近 20年来,他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电子邮件、 QQ聊天、出版专著、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免费为省内外果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2160多场、 58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