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柑橘“活”了 市场“火”了 路子走出来了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桂林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81票  浏览10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4月27日 10:33
  “去年,仅柑橘一项就为我们人均增收5000多块,有的人一年就赚了10把万块钱。这小小的柑橘,真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兴安县界首镇一户姓蒋的果农喜滋滋地对记者说。
  
  界首镇是兴安县的柑橘大镇。自上世纪60年代末该镇大量种植柑橘以来,这小小的柑橘已经成为全镇的“金名片”,在当地更是有“界首的桔子,溶江的葡萄”的说法。“用‘盛极一时’来形容当年的柑橘产业一点也不为过,”界首镇党委负责人表示,柑橘产业最红火的时候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2.5万亩。也就是说,全镇有七成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柑橘。不仅如此,整个兴安县也掀起了柑橘种植热潮,1999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超过了10万亩,仅从事柑橘流通的人数就有5000多人。柑橘产业链中的产品———柑橘罐头每年的产量高达15000吨。
  
  然而,2000年初,一场“黄龙病”给了兴安县柑橘产业当头一击。在一夜之间,上万亩柑橘枯死。面对着这场“柑橘癌症”,果农们束手无策,只有纷纷砍伐果树,贱卖柑橘。到2007年,作为兴安县柑橘大镇的界首镇,柑橘面积仅剩1.1万亩,挂果树6000余亩。
  
  看着曾经的“摇钱树”变成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不少果农痛心不已。界首镇兴田村的邹福贵是其中之一。作为村干部,邹福贵开始了反思。“我们试种过桃树,桃树长得快也死得快;种梨子嘛,又很难占领市场,北方的梨占了很大优势;种葡萄嘛,我们没有溶江的经验……”分析过后,邹福贵说,村民们还是倾向于重拾“老本行”———种桔子。
  
  尽管拥有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种桔经验,但是大家都知道要打赢这场柑橘“翻身仗”绝非易事。一来是各种水果挤占了水果市场,兴安柑橘不再是“一枝独秀”;二来是从1997年开始,兴安柑橘出现了滞销现象,价格低迷,果林老化。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2008年,兴安县政府专门聘请专家,对全县柑橘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以每年不少于5000亩的速度大力开展柑橘品改工程。对柑橘病树加大砍伐力度,同时推广无毒柑橘苗木。有数据表明,去年,兴安县溶江镇新建立司门大坪、茨塘、半圩崇山头等6个柑橘扩种示范基地。而在界首镇兴田村,400亩老化桔树、病树已经被彻底砍完,取而代之的是可保鲜贮藏、可加工销售的早、中熟温州柑以及南丰蜜桔、冰糖橙等幼苗。全镇恢复了柑橘产业昔日的生机,种植面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3.8万亩。整个兴安县的柑橘种植面积也远远超过10万亩。
  
  “种出新品种不算‘有本事’,销得完销得好才算‘真本事’。”每年,县政府除了加强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对接外,还通过在公路两旁竖宣传牌、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方式,让外界更了解兴安柑橘。同时,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柑橘协会,对界首产的柑橘进行统一包装销售。目前,已经形成了“基地+农户+协会+市场”的产销模式,“甜心”牌界首桔漂洋过海,成为了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新宠”。“现在,我们这里有了桂北地区最大的柑橘交易市场,天天都有好多车进来拉货。特别是柑橘丰收时期,这里简直就是车水马龙,热闹得很!”界首镇百里村村民笑呵呵地说,看着自己亲手种出的桔子越销越远,“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