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专业合作社既“叫好”又“叫座”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鱼肥稻丰时。年初我们投放了70万尾鱼苗,现在亩产鱼达1000公斤,以草鱼的市价10元/公斤折算,今年的总产值可达100万元。”11月28日,福建省建瓯市顺阳乡吴林村农民吴洪桂说,“这都是加入九仙山水产养殖合作社带来的福气。”
由供销社牵头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在建瓯市已发展到106个,共吸收5390多农户入社,出资总额4410.5万元,近两年就为社员推销农产品54588万元,为社员增收5384万元,带动周边农户4.67万户。合作社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各级政府的“卖难”问题,而且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农民通过入社后做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种养技术、学会了诚信经营。时下在建瓯,专业合作社既“叫好”又“叫座”,正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
“合作社帮我们卖出了好价钱”
以往,东峰镇坤口村村民一直靠种水稻为业,后来思路宽了,一起种上了大棚蔬菜。到2002年,全村已种植2000多亩。产量大了,销售难题随即出现。村民侯立华说:“当时,蔬菜都是靠销售中介收购。他们杀价,我们菜农为了把菜早早卖出,也相互压价。辛辛苦苦,赚不了多少钱。”
做过蔬菜中介也卖过菜的侯立华渐渐成长为当地大棚蔬菜第一户,他牵头成立了坤口村大棚蔬菜协会,全村近一半菜农及10多位中介加入。受到当地“笋集中在一起,中介看笋议价,谁价高卖给谁”的卖冬笋方法启发,蔬菜协会决定搞统一的竞标卖菜。
要统一竞标,农户联合是基础。刚开始,菜农不信任,怀疑中介与协会串通起来压低菜价,不愿按中标价卖,屡屡出现流标。直到有一回竞标卖辣椒,中标价为每公斤1.24元,有菜农认为价格偏低不愿卖。协会决定,一半辣椒按中标价由协会组织销售,另一半由农户自行运往外地销售。自己外销的农户一趟回来,扣除成本,每公斤只卖到1.20元,于是心服口服了。
竞标让坤口村的菜价一般会比周边村高0.2元左右,实惠让农户的“向心力”越来越强。2007年11月,在协会的基础上,坤口、记源等4个村大部分菜农组织起来成立东坤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680户。合作社实行统一化运作,包括统一种苗和农资供应、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等。
货源和质量更有保证了,竞标也更火爆了。如今,每到蔬菜集中上市季节,竞标会已经是坤口的保留节目。
“有困难,找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在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的同时,还帮农民解决种植上的技术问题。专业合作社根据社员遇到的生产技术问题,供销社及时提供有关技术信息和供销信息。南雅葡萄专业社为了搞好科学种植,积极与当地农技部门和建瓯嘉禾农资公司的农艺师等专业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讲座咨询或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讲解。合作社的正式会员可优先于非社员得到科技人员的指导。南雅镇还利用信息站的电脑安装上了可视探头,对当地一些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利用可视探头进行网上远程会诊咨询。
梅村葡萄种植户黄兴智说,加入专业合作社后,社里请来技术人员教我们修剪、园管,让葡萄也“计划生育”,疏果、套袋后的葡萄无病虫害、颗粒大,价格翻了好几倍。
东峰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原有种植辣椒、线豆、花生、玉米、早熟芋等传统蔬菜的基础上,组织引进蔬菜新品种“金山长茄”“日本萝卜”“庆农65”等口感好、产量高的蔬菜品种。与此同时,小松杨梅专业合作社举办杨梅栽培与管理培训班;吉阳、小桥、东游等合作社也开展20多期植保科技咨询。合作社的农民高兴地说,交个二三十元入社,只要多卖几斤水果就能赚回来,而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就更多了,如社员入社时交纳20——50元不等的股金,就能享受在供销社购买化肥时在价值1000元以内给予进价优惠。仅水源乡锥栗专业社每年就配合基层供销社销售化肥300吨以上,优惠让利供给社员,为社员赊销化肥在25万元之上。同时,专业社还为社员提供仓库,帮助保存保鲜,解决流通问题。
专业合作社以服务农民、帮助农户增收为宗旨,产品好卖时让农民自由买卖、随行就市;遇到价格下跌或销售不畅时,合作社则利用自身的优势先将农民的东西收上来,通过保鲜或贮存一段时间后,打“时间差”卖出去。水源乡锥栗专业合作社是建瓯市第一个农民合作社。成立仅一个月适逢锥栗大量上市,出现了产品积压,合作社筹集资金大量收购社员及农户的锥栗,并通过网上销售卖出了好价钱,盈利后再以20%的价格返还给入社的会员,使当年收购的360多吨锥栗,平均价格每公斤提高1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合作社有了好‘娘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矛盾,其成效已毋庸置疑。但是,从对外的情况来看,每个合作组织又相对地处于势单力薄、单打独斗的状态。”建瓯市供销社主任谢生灿说。
要让合作社从“小舢板”变成“大航母”!为此,由市供销社发起,建瓯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涉农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聚在一起。联合会的角色定位是“娘家”的“娘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联合会为合作组织提供服务。建瓯成立的这种联合会,在闽北尚属首家,省内也并不多见,联合会把涉农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聚在一起,这次“再组织”,把农民的手牵得更紧。
目前,联合会已发展会员单位66个,还与农办、农业局、科技局等多家涉农单位形成了联动机制,举办定期和不定期活动。服务范围已拓展到法规培训、信息发布、科技推广、品牌推介、市场营销、项目实施等多方面。
不少合作社草草而建,规章不全,能不能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社员很怀疑。联合会首先指导各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比如物资供应部、种苗供应部、技术服务部、营销服务部等,不拘一格,但都做到“有机构、有章程、有二次分配,重大决策由社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专业合作社必须依法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联合会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和有关服务,目前该市的专业合作社登记率已超过95%。
加入联合会后,合作社从产到销都有人帮。农民要农资,专业合作社把社员所需的农资商品的品种、数量、时间等逐户登记、汇总,由联合会协调市供销社解决,直接送到田间地头。生产缺科技,联合会聘请25位农业专家为科技顾问,与专业合作社(协会)“结对子”。在他们的帮助下,吉阳仙草专业合作社推广了6000多亩“大叶”优良仙草品种,助农增收700万元。东坤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一直想在坤口村建个果蔬交易市场,但困难很大。去年,在联合会的帮助下,市场项目获政府补助60万元。如今,总投资160万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坤口果蔬交易市场已经投入使用。“这是闽北最大的乡镇果蔬交易市场,将大大加快合作社的发展步伐。侯立华高兴地说,“大联合让农业合作社路越走越宽!” (魏剑生 张丽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