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郑名义:北京平谷“大枣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6票  浏览17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4月14日 14:02
  在京东燕山脚下,有一位76岁高龄的农村科技协调员,他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枣业发展,足迹遍及平谷区金海湖镇、南独乐河镇等6个乡镇,15个自然村,多次受区科委、农委及镇党委等机关的表彰和奖励。从1997年起,他组建了“平谷金海大枣协会”,目前协会已经发展会员153户,这个被枣农们亲切地称为“大枣王”的协调员,就是平谷枣农郑名义老伯。
  
  深知发展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郑老伯,组织开办了成人学校,开展“乡土专家培训班”、“1+1培训班”等各类科技培训,先后请专家崔有和、张铁强、谢进宝及区果办的老师们讲技能课150多次,还组织近100人外出参观学习。谈到专家的作用,郑老伯滔滔不绝:“我们的大枣全靠这些专家的指导,没有新技术、新品种,咱农民咋能致富!”
  
  当年请专家,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老听说山东的大枣专家杜金义了不起,我就想请他给我们协会指导,协会连续派骨干去请了几次,真有点像三顾茅庐了。他到来后手把手的教我们,因为这,我的底气才足了不少”。
  
  平谷鲁各庄村民张福旺夫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枣种植,可就是效益不好。前几年,枣树不产枣,急得夫妇俩人整夜睡不好觉。
  
  2007年初,张福旺加入了平谷金海大枣协会。协会先是派人为他传授技术知识,还到现场教给他大枣种植技能。去年他家枣园产鲜枣1万多斤,纯收入3万多元,夫妇俩打心里感谢协会。
  
  有了协会的技术支持,夫妇俩在去年年底,以即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为契机,建起了设施枣棚。今年年初,投资34万元架大棚,眼看就要给大棚扣保温膜了,可这时夫妇俩人向银行申请的贷款迟迟不到,出现资金短缺。如果再晚几天,设施枣棚就会前功尽弃。
  
  郑老伯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找到张福旺。问明了情况后,把儿女留给自己的1万元养老金交到张福旺妻子手中。他说:“眼见就到三月中旬了,扣膜这事一天都耽误不得。一定要在奥运会之前,让市民提前吃到鲜枣。这钱虽然不多,你们先拿着,希望能够帮你们渡过难关。你们成功了,也是咱平谷大枣产业的骄傲!”
  
  枣农的收入增多了,四方百姓种枣的热情也提高了,郑老伯和他的枣业协会的影响范围更是越来越广,他培养的协会骨干技术员不断给枣农传授科技种枣的方法。2007年,除了协会自己153户会员学会了科学种枣,还带动周围普通农民6000人通过种枣致富。
  
  为使所有枣树都能及时得到科学管理,郑老伯带头组织了一个有40个技术骨干参加的科技服务队,分别在枣树每年产前、产中、产后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服务。他的这一举措,大大的降低了枣农生产资料成本,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为枣农们拓宽了销售渠道。枣农们说:“郑老伯真是为咱做了好事,咱的枣每年多卖不少钱呀。”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