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张生远:“果蔬大王”的奋斗之旅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鞍山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81票  浏览11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2月15日 03:18
  机器轰鸣,一堆堆胡萝卜先是被投入到清洗机内洗得干干净净,随后被分级挑选,然而又被整齐地装入规格统一的纸箱内,最终远销到国外……这是21日发生在市隆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的一幕。
  
  隆果公司的创始人、54岁的张生远,20多年前还是千山区汪家峪村的一位菜农,倘若没有那次“卖菜难”,也许不会有今天的隆果。
  
  1985年秋,张生远和弟弟拉着自家生产的一车青椒和黄瓜运往市内的供销社。两个人下半夜两点钟出发,直到下午两点还没有卖掉一车菜,走在回家的路上,又饥又渴的张生远意识到“这么卖菜肯定不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张生远的命运。一天,他把10多公斤黄瓜储存在地窖内,准备送给外地亲属。不久,外地亲属来信说,已买到了黄瓜。张生远只好把这些黄瓜拿到供销社出售。结果,十多公斤黄瓜不仅一售而空,而且卖价还比原先高出一倍。“蔬菜旺季时搞贮藏保鲜,淡季时就能卖出好价钱”,张生远看到了希望。
  
  1986年春天,张生远筹资26万元,盖起了千山区第一座私人冷藏保鲜库,这个库可一次贮藏鲜菜10万公斤。两个月后,张生远远赴江苏以每公斤4角的价格购入几万公斤鲜蒜苔,放入冷藏保鲜库贮藏,年底时,一公斤鲜蒜苔售价高达5.2元,为此,张生远净赚3万元。
  
  喜悦之余,张生远又把目光锁定在南果梨保鲜上。张生远的理论很简单:“南果梨是鞍山特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贮藏蔬菜的陆续出售,冷藏保鲜库会腾出一定库位,这为南果梨保鲜提供了条件。”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鞍山,由于技术上不过关,被保鲜的南果梨口感不佳。1987年,张生远专程赶往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产品保鲜中心等地,请专家支招,为此,张生远不惜重金,仅南果梨理化分析一项,就花费20多万元……
  
  1988年腊月二十八,在张生远的冷藏保鲜库前,排出一条长长的队伍,排队的人们都知道张生远攻克了南果梨保鲜的技术难关,想尝尝寒冬里“原汁原味”南果梨。而对于张生远来说,秋天1.6元一公斤收购的南果梨,能在冬天卖到8元钱一公斤的好价钱,实在是对他以往付出的回报。
  
  1995年春天,在贮藏保鲜领域积累雄厚资金和丰富经验的张生远开始涉足果蔬速冻及果蔬冷冻干燥领域,并形成由果蔬贮藏保鲜到果蔬速冻、果蔬冷冻干燥加工一条龙,企业提高了竞争能力。
  
  机遇再一次青睐有准备的人。1999年,张生远从朋友那里得知,一位韩国客商急需240吨清洗干净的胡萝卜。于是,他立即北赴哈尔滨大批购进胡萝卜,然后运回鞍山清洗,3天后,10多个装载胡萝卜的集装箱运往韩国。拿到几十万货款后,张生远最大的感受是:“做对外出口贸易前景无限。”
  
  又经过几个昼夜的深思熟虑,张生远作出决定,打果蔬出口牌。
  
  2000年,张生远在宁远镇双楼台村筹建了第一个占地66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因为,只有拥有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才能在市场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当年,张生远在这个生产基地上栽种了“四大辣”——大葱、生姜、大蒜、辣椒,用他的话说“四大辣产量高、市场广、便于产后加工”。随后,他又在汤岗子建了一个占地10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早春种豌豆、夏天种胡萝卜,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
  
  去年,张生远完成了梦寐已久的飞跃:成立了鞍山市隆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全市唯一一家综合性果蔬产后加工厂。如今其产品已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记者姗悦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