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贺州市:合作社缘何成为农民心头一盏明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贺州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60票  浏览12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8月14日 15:39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这样一段表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意见,对于“风云突变”的农业市场来说,无疑有其极强的针对性。
  
  “小船”易“出海”,但难抵风浪冲击
  
  “爱心香蕉”,“爱心水果”;丢在市场的蔬菜,烂在地头的马铃薯,这劳动换来的“辛酸”,这希望流出的苦楚,永远是受气候条件、市场行情影响的单家独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心中的痛。
  
  上世纪八十年代,贺州市农村开始告别了人民公社统一的计划性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开始了由“一花独放”向“百花争艳”的格局转变。“分田到户”、“独家经营”的新模式令农民蓄待已久的“原动力”骤然迸发,农业生产曾一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确立,独家经营、单打独斗而导致的信息不灵、品种单一、供需脱节等制约农业发展的弊端随之显现。
  
  上世纪末,钟山县柑橘大面积丰收,在缺乏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组织销售的情况下,柑橘滞销,价格下跌,果农束手无策,有苦难言,政府只好“号召”干部职工购买“爱心果”,帮助农民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同样是在上世纪末,八步区信都镇两合、福桥两个村委的农民大面积种植萝卜,因广东市场饱和,外销渠道不畅,农户只好痛心地看着大片大片的萝卜烂在地里而无心收割……
  
  这种在缺乏市场信息反馈,缺乏销售渠道支撑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而导致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
  
  本世纪初,交了多年“学费”逐步摸准了市场规律的贺州市农民在闯荡中开始把目光盯在了“合作”起来抱团闯市场的希望上。从“合”到分,从“分”到“合”的裂变性的转型,带来的是活跃在农村的各种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格局,这些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采取自由组合,或股份经营,形成了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团队,既解决了大包干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水利维修、添置大型农具等头疼问题,又促进了合作社的人才培养,还有利于与肥料、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销售商等打交道。这些强大的生命力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农民的目光。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10多年时间里,贺州市的农民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自发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有近500个,入社的农民近50万。这近500个带着旺盛生命力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近50万敢闯敢干的农民,为贺州市现代农业迎来了一个个明媚的春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抱团”共“取暖”,合作经营闯市场
  
  平桂管理区是贺州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数量比较多的一个县(区),该管理区在成立短短的5年时间里,就围绕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了马蹄协会、蔬菜协会、购销协会等。这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解决了农民闯市场难的同时,还推动了现代农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鹅塘塘面马蹄协会(农业合作组织)的古会长是贺州首期给“县官”上课的“村官”“老师”,这位作为最先参与并着力推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头羊”,对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如何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自有更多的发言权。他创办的鹅塘塘面马蹄协会除在本地集约发展有机蔬菜、马蹄、优质稻外,还引领协会会员把发展马蹄、优质稻等高效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拓展到望高、羊头等乡镇。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根植于农村,依靠于农民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11年第一个把有机蔬菜送上了食品检验几近苛刻的日本人的餐桌上,为贺州的创汇作出了贡献。
  
  像鹅塘塘面马蹄协会这样有凝聚力的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型集约型发展的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有数据统计,近年来,平桂管理区每年种植马蹄、蔬菜、优质米等绿色食品的面积都保持在50万亩左右。在这些丰富资源的保证下,平桂管理区的食品加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该管理区的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22家,其中规上食品加工企业2家,小型食品加工企业20家,2011年,该管理区的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达8.6亿元。平桂马蹄的发展就是通过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这一模式,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欧美。
  
  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11年,该管理区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打转”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个体销售点超过150家,这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同时还为农民进入市场搭起了桥梁。目前,该管理区至少有5000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经纪人参与了农产品的购销活动,有3000余辆大小车辆专业从事马蹄、蔬菜等的销售、加工、贸易的运输。
  
  钟山英家的大头菜,蜚名广西,远销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地。它之所以迅速地跨越了从分散经营到集约经营,从“独家”“上市”到批量销售的时空,仰仗的还是带给农民希望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英家大头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一考对于农村合作组织因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受颇深。
  
  他给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英家大头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几户有意向准备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找到何一考,担心地问何一考,你们合作社计划扩大大头菜的种植面积,如果扩大了种植面积,这么多的大头菜如何卖得出去,价格跌了怎么办,倒不如还是单家独户种,货少才能价坚。
  
  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经验而言,这几户农户的“担心”流露出来的正是大市场的需求与小农经济思维碰撞所产生的情结。
  
  何一考当时就对这几户农户讲,从传统的思维而言,你们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你们看到的只是本地市场,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没有看到拓展市场带来的广阔空间。
  
  果不其然,这几户农户就因走不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没有加入旨在以拓展外地市场为主攻方向的合作社而导致产品滞销收入大减。
  
  缺乏信息的盲目闯荡一如海上航行少了灯塔。吃了亏的这几户农户第二年成为了加入合作社的积极分子。
  
  在8月6日记者再次到英家大头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采访时,何一考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2011年的统计数据:英家村委有土地面积4500多亩,其中种植大头菜3000多亩;全村1300户人家,其中有1235户种植大头菜;生产大头菜450万公斤,总收入270万元。
  
  富川是贺州市土地流转最早的一个县,也是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为完善的一个县。富川县的脐橙扬名全国,得益于土地流转与经济合作组织的共同推力。据富川县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富川县流转土地面积100多万亩,其中水果协会会员种植脐橙的面积突破了40万亩,种植蔬菜的面积近30万亩。大面积的土地流转,集约型的生产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跨越性发展。2011年,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水果加工企业发展到15家,其中自治区、市级龙头企业就有6家,小型加工企业有9家,水果产值达7.8亿元。
  
  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为贺州市现代农业跃上一个新台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目前,贺州市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八步区、平桂管理区为代表的蔬菜、马蹄、优质稻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钟山为代表的柑橘、优质稻、春烤烟生产基地;以富川为代表的脐橙、春烤烟、反季节蔬菜基地;以昭平县为中心的名优茶叶基地等等。这些区域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形成,夯实了贺州领跑广西现代农业的基础。
  
  农业合作组织的完善与成熟,为贺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驶上快车道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信息表明,目前贺州市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已接近100万亩,通过出口农产品种植检验检疫备案基地14个。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分别获得由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广西农业厅共同颁发“广西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质检总局评定的“全国第二批30个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称号。
  
  当今,贺州市各地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并非昔日人民公社组织体制模式的翻版。在农民群众融入市场、抢占市场的“市场意识”尚未成熟的今天,它在农民致富路上探寻的过程中,无疑已经成为农民心头一盏明亮的灯。(黄世中 陆洋)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