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印尼华侨的果林情缘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07票  浏览16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8月06日 16:02

  中新社肇庆8月5日电 题:印尼华侨果林情缘

  作者 黄耀辉 谭扬汉 徐维宁

  广东怀集县冷坑镇六祖岭下柑桔园主黎国养告诉记者,自从2002年种植300株沙糖桔以来,在该县老侨联主席古松青的指导,平均株产量达到120多斤,总产3.6万斤,年收入6万多元人民币,预计今年产量可达到4万多斤。黎国养说,古松青就是他家的财神爷。

  被果农亲切称为财神爷的古松青,1964年从中南林学院本科毕业分配到怀集。在山区一待40多年,1998年古松青在怀集县侨联主席任上退休。

  古松青的父母侨居印尼,希望他能出国团聚。但古松青却选择留在山区,与果树山林为伴,潜心研究林果栽培技术

  古松青退休后,出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把自己掌握的林果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村青年,帮农村青年在家乡寻找创业致富之路。至2009年,古松青共组织创业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村青年超过3000人。全县19个镇(乡)、100多个村、32个重点果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几年前,怀集县梁村镇百德果场引进苹果李200株,种植三年后每株仅收果1斤多。场主高卓伟经过古松青的指导,使果场第二年产量增加到2000多斤。果场里200多株沙糖桔,从最初的挂果2000斤左右,到年产1.6万斤。百德果场还成为了县种植沙糖桔示范点。

  如今,古松青成了怀集县的“沙糖桔栽培技术顾问”,果农们遇到疑难问题都找他。岗坪镇红星村罗屋自然村的罗传声等几位青年果农上门求助,他们种植的“南华李”果树成活率低,结果少,四年产量仅500多斤。古松青经过现场察看,找出了“病根”。次年,罗屋村的1000多株“南华李”增产2万多斤。使不少村民看到种果致富的希望,全村80户人家都种上了品种优良“南华李”,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村。

  在“关工委”10年来,已72岁的古松青不仅没有任何报酬,反而倒贴腰包,是农村创业青年的“贴心人”。2010年6月,古松青被中国“关工委”和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在参加纪念广东省“关工委”成立10周年大会时,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等省领导的接见。(完)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