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宾区:稳坐全国甘蔗生产“头把交椅”
本榨季进厂原料蔗833万吨,实现总产值22.91亿元
又是一年榨季丰收时,5月16日,来宾市兴宾区2007/2008年榨季圆满结束。据悉,从去年11月开榨以来,全区累计进厂原料蔗833.19万吨,比上个榨季递增了186万吨,全区实现甘蔗总产值22.91亿元。自从2001/2002年榨季以来,兴宾区进厂原料蔗连续7年居全国县(区)首位,其全国最大的县级糖料蔗基地“地位”不可动摇。
甘蔗是一种相对耐旱的农作物,兴宾区位于广西桂中旱片中心地带,春、秋、冬干旱期长,比较合适种植甘蔗。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下,该区的甘蔗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发展壮大,2005/2006、2006/2007、2007/2008年榨季,该区蔗田面积分别发展到100万亩、116万亩和136万亩;进厂原料蔗分别达到460万吨、646万吨和833万吨,每个榨季均新增180万吨以上;分别实现甘蔗总产值13.8亿元、17.77亿元和22.88亿元,农民人均甘蔗收入分别达到1643元、2100元和2720元。
兴宾区甘蔗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递增如此之快,得益于党委政府的扶持引导、企业反哺和加强品种结构调整科技种植力度等措施。近年来,该区党委、政府把各乡镇主要领导的政绩与该乡镇本榨季甘蔗进厂原料蔗总量挂钩,以行政手段全面推进甘蔗生产。各级领导干部“各显神通”,发动农民把高边田、望天田和种植低效农作物的荒坡地全部用来种植甘蔗,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全区甘蔗面积每年都以15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
今年1月底以来的持续低温冻雨天气造成全区60多万亩未砍蔗田受损,区里迅速组织区、乡、村三级干部近万人深入受灾区帮助困难群众砍运甘蔗,把自治区下拨的1083万元和3554吨甘蔗新良种等糖业灾后恢复生产补助资金(物)全部发放到蔗农手中,确保大灾之后蔗田面积不减,总产量不降。如今,全区95%以上的畬地全部是绿油油的“蔗海”,连33万亩高边田、低产田也“相映成趣”。
该区党委、政府积极穿针引线,促成区域内9家在榨季中“赚取”大头的制糖企业加大反哺力度,把本蔗区的甘蔗“蛋糕”做大做强。据该区蔗糖局统计,2005/2006年榨季以来,区域内制糖企业每个榨季用于反哺农业的费用达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在受灾严重的2007/2008年榨季,总投入更是达到8705万元资金,主要给予蔗农在种子、肥料、机耕、地膜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助。同时,全区实现了甘蔗种植到哪里,制糖企业的蔗区路就修建到哪里。
在甘蔗品种调整和科技管护上下功夫,全面提高甘蔗单产量,又是该区壮大甘蔗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区里主要从北海、海南等地推广引进了新台糖22号、桂引9号和赣蔗18号等甘蔗新良种。为减轻农民种植成本,近年来该区甘蔗推广站还在蒙村、寺山等地建立培育高产、抗寒、耐旱、抗病强的“园林6号、园林9号”新品种基地5000余亩。由于加强科技下乡力度,该区农民熟练掌握种植、施肥、除草、灭虫、砍后护蔸防冻等技术,如今,农民种植甘蔗普遍使用了地膜覆盖和机器深挖深松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常年建设“吨糖田”面积达到45万亩,2007/2008年该区甘蔗亩单产平均达到6.1吨。
又是一年榨季丰收时,5月16日,来宾市兴宾区2007/2008年榨季圆满结束。据悉,从去年11月开榨以来,全区累计进厂原料蔗833.19万吨,比上个榨季递增了186万吨,全区实现甘蔗总产值22.91亿元。自从2001/2002年榨季以来,兴宾区进厂原料蔗连续7年居全国县(区)首位,其全国最大的县级糖料蔗基地“地位”不可动摇。
甘蔗是一种相对耐旱的农作物,兴宾区位于广西桂中旱片中心地带,春、秋、冬干旱期长,比较合适种植甘蔗。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下,该区的甘蔗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发展壮大,2005/2006、2006/2007、2007/2008年榨季,该区蔗田面积分别发展到100万亩、116万亩和136万亩;进厂原料蔗分别达到460万吨、646万吨和833万吨,每个榨季均新增180万吨以上;分别实现甘蔗总产值13.8亿元、17.77亿元和22.88亿元,农民人均甘蔗收入分别达到1643元、2100元和2720元。
兴宾区甘蔗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递增如此之快,得益于党委政府的扶持引导、企业反哺和加强品种结构调整科技种植力度等措施。近年来,该区党委、政府把各乡镇主要领导的政绩与该乡镇本榨季甘蔗进厂原料蔗总量挂钩,以行政手段全面推进甘蔗生产。各级领导干部“各显神通”,发动农民把高边田、望天田和种植低效农作物的荒坡地全部用来种植甘蔗,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全区甘蔗面积每年都以15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
今年1月底以来的持续低温冻雨天气造成全区60多万亩未砍蔗田受损,区里迅速组织区、乡、村三级干部近万人深入受灾区帮助困难群众砍运甘蔗,把自治区下拨的1083万元和3554吨甘蔗新良种等糖业灾后恢复生产补助资金(物)全部发放到蔗农手中,确保大灾之后蔗田面积不减,总产量不降。如今,全区95%以上的畬地全部是绿油油的“蔗海”,连33万亩高边田、低产田也“相映成趣”。
该区党委、政府积极穿针引线,促成区域内9家在榨季中“赚取”大头的制糖企业加大反哺力度,把本蔗区的甘蔗“蛋糕”做大做强。据该区蔗糖局统计,2005/2006年榨季以来,区域内制糖企业每个榨季用于反哺农业的费用达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在受灾严重的2007/2008年榨季,总投入更是达到8705万元资金,主要给予蔗农在种子、肥料、机耕、地膜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助。同时,全区实现了甘蔗种植到哪里,制糖企业的蔗区路就修建到哪里。
在甘蔗品种调整和科技管护上下功夫,全面提高甘蔗单产量,又是该区壮大甘蔗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区里主要从北海、海南等地推广引进了新台糖22号、桂引9号和赣蔗18号等甘蔗新良种。为减轻农民种植成本,近年来该区甘蔗推广站还在蒙村、寺山等地建立培育高产、抗寒、耐旱、抗病强的“园林6号、园林9号”新品种基地5000余亩。由于加强科技下乡力度,该区农民熟练掌握种植、施肥、除草、灭虫、砍后护蔸防冻等技术,如今,农民种植甘蔗普遍使用了地膜覆盖和机器深挖深松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常年建设“吨糖田”面积达到45万亩,2007/2008年该区甘蔗亩单产平均达到6.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