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猕猴桃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秀山农民的10万斤野生猕猴桃卖完了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重庆晨报记者:宋岩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63票  浏览3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1月07日 14:44

  

重庆晨报记者宋岩(左一)和农户一起筛选野生猕猴桃

  重庆晨报记者秀山调查,心情有喜也有忧,喜的是猕猴桃终于卖完,忧的是下一个季节怎么办呢?
  
  秀山,地处渝东南的最边上,被大山包围着。从主城出发到秀山,车行时间需要5个小时。
  
  2日,重庆晨报报道了秀山云发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斤猕猴桃找销路的消息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见报当天,爱心市民企业就买走上万斤野生猕猴桃。
  
  为探寻当地这些采摘猕猴桃村民的真实生活,为帮助农民卖掉这些冒着危险摘来的野生猕猴桃,11月4日,我们奔赴秀山实地走访和调查。
  
  罗亨云成了大忙人
  
  4日早上8点,我们从主城起程前往秀山。
  
  虽然高速路通了,但到达秀山时已经是下午1点了,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随行司机告诉我们,高速路未通时,晚上才能到秀山。
  
  我们到秀山时,秀山下着小雨。整个小城,空气清新,显得很宁静。
  
  秀山云发专业合作社,在秀山的县城有一个小门面,这个小门面,主要是用来销售专业合作社生产农产品
  
  我们到达门面时,里面有6个工人正在装货。门面里摆放着大量的野生猕猴桃,这些工人的工作就是把猕猴桃挑选出来,装进盒子里。
  
  罗亨云正在忙着接电话。电话是一个北京市民打过来的,订购猕猴桃。罗亨云把地址和数量详细地记在一个本子上。
  
  放下电话,老罗高兴地小跑着过来,一脸的喜悦,双手拉着记者的手连声说着“感谢”。
  
  “《重庆晨报》报道,帮了我们的大忙了。”罗亨云说。
  
  刚说上两句话,罗亨云电话又响了。这个电话,是渝北一个市民打过来的,也是订购猕猴桃。
  
  “我们现在忙惨了。”在门面里,忙着装货的合作社村民罗亨富告诉我们,从11月4日,罗亨云回到了秀山,“我们看他接电话,几乎没停过。”
  
  在门面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这是罗亨云用来记录订单的:渝北区长安华都刘芳,1件;渝北桂花园路,50件,联系人李夕琴;
  
  ……
  
  本子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8大页。“我手机里还有200多条订购信息。”
  
  罗亨云乐呵呵地告诉我们:“我现在可真成了大忙人了,一天都要用3块电池。”
  
  5天卖完10万斤猕猴桃
  
  罗亨云说的“忙”,是真的。
  
  我们在秀山3天时间,除了晚上休息我们没在一起之外,其余时间我们看到的,电话平均3分钟一个。
  
  这些电话,绝大部分是全国各地打进来订购野生猕猴桃的。另外,还有全国各地的专家打电话给罗亨云支招,教他们如何保存猕猴桃。
  
  11月2日,本报首先报道了这则消息,在重庆引发轰动。本报的报道也被多家网站跟进,当天新浪、华龙网、腾讯、农博网、中国经济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了消息。
  
  北京的不少中央媒体给我们打电话,要罗亨云的联系电话,以便在媒体上公布。
  
  本报的报道,在全国引发了一场爱心的接力赛,而这场接力赛,温暖着秀山云发合作社农民的心。
  
  “晨报报道的当天,我们就接到了上万斤的订单。”罗亨云说,11月3日,又接到了近2万斤的订单。
  
  11月4日,我们到达秀山的当天,罗亨云又接到了3万斤的订单;11月5日,虽然是星期六,但是罗亨云的电话依然没停过,又接到了上万斤的订单。
  
  昨日,我们赶回主城。下午6点,罗亨云给我们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这次10万斤野生猕猴桃,已经差不多全部销售一空了!
  
  电话那头,罗亨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罗亨云说:“得到了这么多爱心市民的关心,我们能回报的方式,只有挑选最好的猕猴桃送给大家。”
  
  “这些市民打电话过来,很多都要问我们的账号,要把钱打过来。”罗亨云告诉我们,“我告诉他们说,不要先打钱,我们先送货,货到的时候,再付款。”
  
  对这种做法,罗亨云的解释很淳朴,同时也很感人:他们把货先验了,满意了再付款。“全国这么多人向我们献爱心,我们不能因为货不好,对这些人的爱心造成伤害。”
  
  喜
  
  秀山要帮农民
  
  建长期销售渠道

  
  本报报道,还引起市农委和秀山县政府的关注。
  
  市农委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帮助两翼地区的农产品闯市场,全市正在两翼地区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另外,在市内和市外,也搭建了多种销售渠道和平台,比如商场超市设两翼农产品销售专柜,在网上建立销售平台,参加各种展会推销农产品等。
  
  这位负责人表示,市农委将深入了解秀山的情况,以帮助该合作社畅通销售渠道。
  
  秀山县政府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也积极为云发合作社的野生猕猴桃销售“牵线搭桥”。
  
  11月2日下午,也就是我们报道见报的当天,秀山县政府就组织了县供销联社、县城超市相关负责人组成调研小组,到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为群众采摘的野生猕猴桃找销路。
  
  经协商,县供销联社积极联系了水果批发市场,为野生猕猴桃搭建零售平台。“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为秀山包括野生猕猴桃在内的其他野生农产品,建立长期的销售渠道。”秀山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好甜哟
  
  吃个“杨桃子”
  
  我爸爸上山打的

  
  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发现,秀山野生农产品好东西多,期待有大企业帮助他们开发
  
  我们这次到秀山,除了帮助云发合作社的农民卖猕猴桃外,还有个重要目的:看看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生活得怎么样?
  
  在秀山期间,我们到了一家户主叫王廷银的村民家里。
  
  王廷银家,在秀山县溪口镇黄杨扁担村。从秀山出发,到溪口镇需要40分钟车程。从镇上到黄杨扁担村,全是机耕道,需要步行1个小时左右。
  
  “杨桃子”和盐巴钱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这首蜚声海内外的民歌,先后被李双江、蒋大为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过,几乎每一本关于中国民歌的书,都会将其收入。这首民歌的作者,就是黄杨扁担村的人。
  
  王廷银的家,在黄杨扁担村半山腰。所住的房子,是木结构的瓦房,已经开始腐朽的木材告诉我们,这房子很有些年代了。
  
  我们到达时,是下午4点钟。王廷银和妻子罗玉非,正坐在门口的屋檐下,选着“杨桃子”,罗玉非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旁边,另外还有2个孩子。
  
  “杨桃子”,是当地人对野生猕猴桃的俗称。摘野生猕猴桃,他们习惯说法是“打杨桃子”。
  
  进入了冬天,在山里,就显得特别寒冷。但王廷银还是只穿着一条单裤,裤管挽了起来,露出脚踝。一双胶鞋,没穿袜子。
  
  “下雨天,怕弄脏裤子。”王廷银给我们解释。看得出来,这一家的日子过得较为艰辛。
  
  说起家庭的收入,王廷银说,村里不少人都外出打工了,但自己家里有3个孩子,只有留在家里照顾孩子。一年的收入,就靠养点猪,喂点鸡鸭卖钱。
  
  不过,说起“打杨桃子”,王廷银显得特别兴奋。
  
  “今年我8天时间就打了1000多斤。”王廷银“打杨桃子”的地方,是两座山,分别叫分水岭和九家塘。
  
  山上的“杨桃子”很多,有的“杨桃子”把树枝都压趴在地上了。
  
  “有时一棵树可以打20多斤‘杨桃子’。”
  
  1000多斤“杨桃子”,可以带来的收入大概有2000元左右。“这一年的盐巴钱有了着落。”王廷银说。
  
  “盐巴钱”,就是零用钱。
  
  杨桃子的采摘过程很艰辛
  
  丈夫说得高兴,不过妻子罗玉非则在旁边悄悄抹眼泪。
  
  “那段时间他太辛苦了。”罗玉非说,刚开始时在附近的山上打,后来就要到很远的山上打了。由于山上人烟罕至,很多时候山上还得“开出一条路来”。
  
  远的地方,一天只够一个来回。罗玉非说,丈夫本来就瘦,“打杨桃子”的一个星期,丈夫又瘦了好几斤。听妻子说这些,王廷银眼也有些红了。“其实她也很辛苦,她经常要来帮忙背‘杨桃子’。”
  
  “其实我们还年轻,情况还好些。”王廷银说,住在黄杨扁担村的崔淑仙老两口,今年68岁了,今年也上山“打杨桃子”。
  
  村长刘佑武说,在整个黄杨扁担村,一共有260多户村民,差不多有50多户上百人都上山“打杨桃子”。
  
  听着这些,我们心情有些沉重。突然觉得,拿在手里的这些“杨桃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水果了。
  
  我们在王廷银的家中时,4岁的王思义一直在旁边,和我们一起选着“杨桃子”。
  
  小思义显得内向,虽然不怕生,但话少。我们和她讲话,问她姓名和年龄,小思义都只是笑。
  
  小思义的脸上,还沾着一些泥巴。“她刚刚帮我们到地里去砍了菜。”罗玉非说,虽然女儿只有4岁,但是很懂事。
  
  夫妻俩上山“打杨桃子”的时候,两个弟弟,全靠4岁的小思义照看。4岁了,但是小思义却从来没到过秀山县城,甚至连溪口镇都没去过。
  
  直至我们即将离开时,小思义突然用小手拿着几个“杨桃子”递给我们:“哥哥,吃个杨桃子,我爸爸上山打的,好甜哟!”
  
  清澈的眼神,充满了童真和可爱。
  
  就是这句话,让我们顿时流下泪来。一个小小的杨桃子,可能还担负着这些孩子的未来!
  
  忧
  
  秀山好东西很多
  
  可怎么推向市场呢

  
  如何让这些山里的农民富起来?秀山云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罗亨云说,“靠山吃山”,秀山生活在山里的村民,要致富,还得靠山。
  
  罗亨云说,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一共有6000多人。“我曾给他们许诺,3年时间要让他们增收1.5万元。”
  
  这1.5万元从何而来?罗亨云说,一是种植金银花,二是开发山上的野生农产品。这次采摘野生猕猴桃,只是一个开始。“山上遍地都是宝啊。”罗亨云说,比如野生蕨菜、野生薇菜等。
  
  其中,绿色豇豆,云发合作社已拿到国家专利。罗亨云说,普通的干豇豆,看上去发黄,色泽不好,并且口感也不好。“但经过我们加工后的豇豆,色泽不变,口感非常好。”而这些豇豆在种植过程中是不打任何药物的。
  
  好东西多,但真正要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得提升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让这些好东西走向市场。我们希望,有责任的大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参与到这些农产品的开发中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