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东川3000亩“望天田”变葡萄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昆明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74票  浏览12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6月13日 11:14
  东川以调整结构为突破点,推进产业转型的初探,也是将东川资源枯竭、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的劣势变为“农业特、农业新”优势的坚定一步。乌龙镇3000亩酿酒葡萄种植,就是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明显表现,相比传统水稻种植,种酿酒葡萄让村民的收入至少增加3倍。
  
  6月初的东川区乌龙镇,3179亩的葡萄里,一棵棵葡萄吐着新芽,茁壮成长,随处可见村民修枝打丫的忙碌场景……
  
  由于自然条件以及灌溉工程设施等水利设施不健全,东川很多耕地上的种植只能依靠自然降水,成为“望天田”。如今,原本种水稻的3179亩“望天田”变身葡萄园,这是东川以调整结构为突破点。推进产业转型的初探,也是将东川资源枯竭、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的劣势变为“农业特、农业新”优势的坚定一步。循着这一步伐,东川转型发展将渐次清晰。
  
  “东川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小江河谷光热资源充足和特殊立体气候的优势,推进小江流域特色蔬菜水果种植,加快核桃种植基地、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和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转型发展,东川区委书记孔贵华说,突出“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增量、整体抓替代”的转型方向,重点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和振兴,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与接续替代产业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这才是转型发展之道。
  
  走进乌龙镇,环山道路上虽然没有茂密的森林,但也透着层层绿意,少有泥石流冲刷的“伤疤”。山间便是一层层的田地,田里规范地立着水泥杆,每杆之间用不同高度的3根细铁丝相连,根据每丘田的大小,水泥桩和铁丝形成了一排排葡萄架,每棵葡萄之间约50公分,有的葡萄藤已经长到了最高的一根铁丝。“今年的长势最好,几天时间就发了很多枝桠。”坪子村小凹子小组的村民敖天德正忙着将葡萄藤缠绕在细铁丝上,看着葡萄一天天长高,满头大汗的他兴奋地说,最迟明年7月这一片葡萄就可以丰收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用葡萄,而是专门的酿酒葡萄,不仅收益好,销路保障,还能使农民从单一的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发挥土地更大的优势,通过流转、大户种植和散户自种,获得成倍于种稻子的收益。”乌龙镇副镇长尹加泽介绍,作为东川葡萄产业种植基地的示范和先行者,乌龙镇于2009年12月份开始,在肥沃的农田中试验种植了赤霞珠、西拉、品丽珠等7个品种的酿酒葡萄,经过1年多种植管养,如今全镇3179亩的葡萄已经茁壮成长起来。
  
  在乌龙镇的碑棋村,村脚半山坡近30亩的田间,清一色种植着酿酒葡萄。葡萄树都已经爬上了第二根铁丝,高度约80厘米,有的甚至还结出了一串串的小葡萄。“像这种长得好的一定要把尖掐了,这样一来旁枝才会长得更好,明年结果量也会增加。这就是顶端优势的原理。”技术人员李树富正在田里向葡萄地主人贺选聪一一讲解。贺选聪是碑棋村村委会主任,为了鼓励大家种植葡萄,他率先从别人手里流转到整片葡萄地,精心打理每一棵葡萄。他说:“按照1亩水稻亩产600斤算,村民顶多收益1000元左右,而种上葡萄,以酒厂的协议保底价格每斤3元算,村民的收入至少都要翻3倍。更重要的是,从此,村里就多了一项致富增收的产业。”
  
  如今,东川已将这3000多亩酿酒葡萄作为一项“转型”产业,在各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积极推广。并将乌龙镇葡萄种植区域划分为12个片区,副科及以上领导每人重点联系1个片区,每个片区划分为4至8个地块,镇机关、站所职工、种植涉及村村干部每人重点联系一个地块,对联系帮扶的种植户进行经济帮扶、技术服务和督促指导。“同时,我们还给予种植户头3年每亩每年500元的补助,免费提供水泥杆、铁丝以及技术培训、服务等。”
  
  素称“天南铜都”的东川,在经历资源枯竭的阵痛之后,正在选择多条转型之路。3000亩酿酒葡萄的种植,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就是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明显表现,是亮点、实例,也是缩影。小江流域特色蔬菜水果种植、核桃种植基地和药材基地建设等,也将逐渐清晰起来,特色农业转型和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正为东川转型发展铺就康庄大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