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陝西棗農求助:百萬斤紅棗滯銷碩果累累賤賣喂牛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新聞網   发布者:olaiya
热度143票  浏览19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0月18日 14:07
  這是一場意料之中的豐收,相伴而來的卻沒有碩果累累的喜悅。
  
  10月8日,一封特殊的“求助信”以電郵的形式投遞到了成都商報社。在這封由陝西省府谷縣磧?設施農業示范園區黨工委、管委會發來的求助信裡,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嚴酷的現狀位於黃河西岸的府谷縣磧?設施農業示范園,自古以來以“磧?大棗”聞名,時下正值豐收季節,當地200余萬斤大棗卻深陷滯銷困境,大批熟透的棗子掉落遍地零落成泥,讓人唏噓不已。
  
  10月10日,成都商報記者前往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就此展開了調查走訪,深入了解到了當地棗農們面臨的巨大難題。“無論如何,幫幫我們吧……”昨日,磧?棗農郝大爺再次在電話裡向記者傳遞了當地數千戶棗農共同的心聲。
  
  特殊的求助信
  
  黃河紅棗滯銷
  
  希望四川媒體幫忙

  
  10月8日,成都商報記者打開這封求助信,一個遙遠的傳說娓娓道來:“相傳,清朝康熙皇帝私訪民間,途經府谷花烏鎮(現府谷縣磧?鄉郝家角村),住一老農家,老農用自己加工的紅棗招待,康熙皇帝吃得美味爽口,不禁脫口而出‘塞上十日游,此物最相思’。”花烏紅棗由此得名,而歷經千百年的變遷,磧?紅棗也成為當地的一張招牌,久負盛名。
  
  陝西省府谷縣磧?設施農業示范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在信中寫道,近年來,園區紅棗種植面積達10080畝,挂果面積8500畝,正常年景年產紅棗250余萬斤。園區盛產的黃河灘棗,具有皮薄肉厚、酸甜適中等優點,在陝晉蒙周邊享有盛名。然而,今年棗兒豐產,當地卻出現了鮮棗滯銷。談及寫信的目的,園區管委會這樣說道:“從媒體以及網絡上,我們得知貴報在‘愛心助農’方面屢有成效,曾多次幫助川內外滯銷農產品謀求出路。為此,我們特求助貴報將園區的紅棗系列產品推向成都市場,讓成都市民可以嘗到正宗美味的黃河灘棗。”收到這封特殊的求助信后,成都商報記者決定立即前往府谷縣,採訪當地紅棗滯銷困境。
  
  記者實地探訪
  
  棗園大豐收
  
  磧?紅棗“味”不虛傳
  
  10月10日,成都商報記者從西安咸陽機場轉機抵達榆林機場,從榆林再至府谷縣城,還需走2個多小時的高速公路,這意味著,從西安驅車前往位於榆林東北角的府谷縣城,全程走高速也至少需要4個多小時。地處遙遠,這是前往府谷縣城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進入府谷縣城南,在黃河西岸佔地112平方公裡的磧?設施農業示范園區,是當地主要的大棗種植區。記者走進園區內的磧?、郝家角等村,密密麻麻的棗樹延綿不絕,所到之處紅似火的大棗挂滿枝頭,一陣河風襲來,紅透的大棗便“??啪啪”掉落下來,堆積田間。果農們說,當地的大棗品種是“油棗”,皮薄肉厚,酸甜度適中,油性大而可口。
  
  記者隨便撿起一顆熟透的紅棗擦拭后放進嘴裡,“?嚓”一聲脆響后,一股淡淡的蜜甜味頓時涌向舌尖,隻輕輕嚼了幾下,棗渣便融化了,絲毫沒有酸澀的感覺。一路上,陝北鄉農們的熱情也和紅棗一樣熱火,每到一處棗林,老鄉們都會招呼記者吃棗,一個下午,記者幾斤棗子下肚后,仍然被紅棗的脆甜所吸引。
  
  銷售面臨困境
  
  挂果面積8500畝
  
  滿園紅棗無人問津

  
  然而,大豐收並沒給當地棗農們帶來大喜悅。在武家庄鎮園子山村,56歲的棗農李根大種植了17畝棗樹,年產量約一萬七千斤。“七八毛一斤都沒人收。”他嘆著氣說道。
  
  走進他的棗園,10多米高的成年棗樹郁郁蔥蔥,枝頭碩果累累,但散落在地的癟壞的大棗更多。李根大說,每年中秋節前后,棗樹就能收獲,紅透的大棗要立馬採摘,否則隔兩天就會自己掉落到地上腐爛。近幾年來,當地的大棗都賣不起價,今年同樣如此,至今還沒有買家上門收購。李根大說,那些來不及採摘的大棗掉落在地上,撿也撿不完。以前每當收獲季節,他都會雇人專門來摘棗子,但今年卻不雇了,雇人的人工費都是200元一天,往往忙活一天的收入還付不起雇人的工錢。實在沒辦法,隻好把棗子拿來喂牛。李根大算了筆賬,直到今年3月,他才賣完了去年的大棗,共計1690元,除去施肥、人工等支出,全年幾乎沒剩幾個辛苦錢。而除了大棗,他家隻種了一點玉米,平時夫妻倆都要在外打工維持生計。
  
  磧?設施農業示范園區黨工委書記白惠君介紹說,府谷縣地處內蒙古、陝西、山西三省接壤的黃河西岸,具有水分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地理優勢,歷來是大棗適生區,當地種植大棗的歷史上千年,規模化種植也有60多年。今年春季雨水充足,屬於歷史上的一個豐收年,挂果面積達8500畝。
  
  成都市面上大棗每斤10元左右,為何在陝西磧?卻成了無人問津的“爛棗”?為何同處黃河岸邊,磧?示范園區對面山西境內的紅棗卻一直是香餑餑?磧?紅棗滯銷的背后,到底是怎樣的原因?敬請關注《成都商報》明日報道。成都商報記者 任翔 攝影報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