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福安芙蓉李:贴牌学步,创牌起舞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福建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6票  浏览7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7月21日 08:05
  眼下,一年一度的芙蓉李采收已接近尾声。素有“芙蓉李之乡”美誉的福安市潭头镇,2万多亩芙蓉李产销两旺。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持续开足马力,平均每天有四五十吨芙蓉李鲜果被加工成新未牌蜜饯,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自从有了自主品牌,我们舍得在品牌推广市场营销方面投入,产品也越卖越好。如今,仅蜜饯加工一项,每年可消化本地约五成的芙蓉李鲜果产量,广大果农不愁销路,企业也获益匪浅。”公司总经理黄细忠一席话,道出当地食品加工企业对品牌的认知。
  
  目前,福安市涉及食品加工的商标有200多件,其中不少已打响名气。包括新味公司在内的诸多福安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漂亮转身,并跻身亿元年产值企业之列,一些企业还在江苏昆山、山东临沂等地建立食品加工基地
  
  “能借别人商标卖产品,高兴”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安食品加工业企业蓬勃发展。但1995年以后,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业产品在竞争中逐渐失去市场,潭头镇的芙蓉李也出现严重滞销问题。
  
  “因为无人问津,果农眼睁睁看着大量成熟的芙蓉李烂在树枝上,甚至忍痛砍伐果树。”黄细忠记忆犹新。
  
  当时从事水果批发的他,从中捕捉到商机。1996年,黄细忠与他人合作创办蜜饯加工企业,开始大量收购芙蓉李。然而,由于没有专业人才和销售渠道,企业在发展道路上跌跌撞撞,十分不顺。
  
  2000年前后,为打开市场销路,黄细忠选择与广东一家食品企业合作,利用其商标的知名度,进行贴牌生产
  
  他坦言当时的想法:“能借别人商标卖产品,高兴。”
  
  当地较早从事饼干生产的福建顶丰食品有限公司,也是在贴牌生产中求生存。
  
  1992年,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村民金奶松看到饼干很畅销,就与几位伙伴共同出资26万元,再向银行贷款6万元,利用村里的一片空闲地搭建厂房,并以高薪从广东聘请一位食品专家技术指导,开启了顶丰公司的创业历程。
  
  “由于饼干供不应求,我们仅用3个月就还清银行贷款。”金奶松说,然而,好景不长,别人见饼干生产有利可图,纷纷抢滩饼干市场,不到一年,周边就出现了七八家饼干作坊。
  
  “大家的饼干制作只是跟风、模仿,而且大打价格战,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信誉度急剧下滑,不少饼干厂因此倒闭。”金奶松说。
  
  2003年,在产品质量坚守中挺过行业洗牌期的顶丰公司,与广东珠江一家饼业有限公司“联姻”,利用其授权的商标和包装物进行贴牌生产。
  
  “没有自主品牌,企业走不远”
  
  对比此前企业的经营经验,金奶松对贴牌生产的感受是,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品牌公司的技术、市场营销等优势,自己的公司则可把资金和精力集中于生产,使闲置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不但能把产品成本降到最低,还能获得长期持续的订单。“此外,对方指派了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厂里进行指导,我们从中学到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方式。”
  
  尽管如此,无论是新味公司,还是顶丰公司,贴牌生产的日子并不长。
  
  “借力贴牌生产,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随着品牌意识的增强,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因为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被别人拿走,还有种寄人篱下的尴尬。”黄细忠告诉记者,贴牌生产只能赚取加工费,品牌厂商的平均毛利润是28%左右,贴牌生产企业的平均毛利润只有15%,而且贴牌生产还存在产品核心技术、市场受人掌控的问题,根本没有话语权。
  
  2002年,新味公司停止贴牌生产,注册了“新未”商标,并用4年将其打造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字号和省名牌产品。
  
  如今,走进新味公司的产品陈列室,茶蜜饯、茶糕点、茶瓜子、茶果冻、茶饮料、茶糖等六大系列数十种产品琳琅满目,且均标注“新未”品牌。
  
  “我们不仅在饮料、糕点、茶叶等九类产品注册‘新未’商标,还在网络域名和相关配套的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专属注册,目前的品牌市场评估价值已达2000多万元。”黄细忠说,“参与贴牌,是为塑造自己的品牌打基础。贴牌是手段,创牌是目的。没有自主品牌,企业走不远。”
  
  顶丰公司,则于2005年告别贴牌生产。该公司注册的“顶丰”商标,当年就被评为宁德市知名商标,两年后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企业年产值也从最初的不足1000万元增加至目前的2亿多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