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种了30多年的葡萄为何难长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大众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0票  浏览21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9月19日 10:36
  依山傍水、多沙质土壤的莱州市郭家店镇非常适合葡萄生长,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种了30多年,这里的葡萄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虽然开辟了较为稳定的销售市场,却难以与周边地市“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的葡萄种植基地匹敌,这成为当地葡萄种植户们的一大困惑。
  
  合作社带动规模种植
  
  9月2日一早,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莱州市郭家店镇马山庵子村“马山聚发葡萄种植合作社”门前一片繁忙景象,按照合作社下的订单,果农们把当天采摘的葡萄运来装车。到上午11点,两大车5万斤葡萄就发往上海市场。葡萄收获季,一张张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意。
  
  马山庵子村坐落于马山脚下,交通闭塞但思想不闭塞。水源丰富、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葡萄种植,1980年,响应“开放搞活”的号召,该村开始发动村民种植葡萄致富。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销售是最大的难题,所以在很长时间内,虽然村委会一直鼓励发动,但村里的葡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300亩。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不少村民看到种葡萄赚钱,纷纷加入,村里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500多亩。然而,2002年的一场倒春寒加上低迷的葡萄价格,让很多村民刨掉了葡萄。面积萎缩,外地客商的车都装不满,不得已,村干部带头先扩大葡萄种植规模。
  
  近几年,村里筹建了马山聚发葡萄种植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组织下,葡萄种植收益稳定,村里和周边的村民纷纷加入,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近2000亩。合作社的订单式收购让果农们稳步增收,不过,对比周边地市葡萄种植基地如火如荼的发展状况,马山庵子村果农对于自己的收成有着更多期盼。
  
  知名度还不够
  
  “虽然葡萄不愁卖了,但是我们的知名度不够。逢假过节,就算是莱州本地人摘葡萄都去青岛大泽山,很少有知道我们本地马山葡萄的。”马山庵子村村民张磊说。
  
  在马山庵子村村东的一片葡萄地里,张磊两口子正在忙着采摘葡萄,作为村里葡萄种植最早的农户之一,他家种葡萄已经有30多年。现在村里有了合作社,他最真切的感受就是葡萄好卖了。但是葡萄种植受天气影响较大,行情时好时坏,比如去年10月份村里合作社刚刚获得“绿色食品”证书,但是今年葡萄收购价只有2.5元/斤,比去年低了5毛钱。
  
  说起合作社,社长张克法满是自豪,“我们是证照最全的合作社。”说话间,他去里屋拿出了一袋子证照。让张克法最感欣慰的,是合作社去年10月刚刚获取的“绿色食品”证书。这是合作社在施肥、用药、技术等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获取很是不易。
  
  张克法认为,虽然目前来看葡萄收购价低于去年,但因为有了绿色认证,合作社的葡萄已经比市场上同类葡萄价格高了两三毛钱。同时,葡萄收购刚刚开始,收购价“低开高走”,前景可期。
  
  念好葡萄经还需“补课”
  
  近年来,外地的收购商慕名前来,聚发合作社的葡萄大都销往了外地。外地收购商的大批量收购,让村民有了稳定的收益,但如何把当地优质的葡萄卖出好价钱,让果农们得到更多实惠,是张克法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葡萄的收购价是2.5一斤,到了南方市场上的批发价在6.7元左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然而,聚发合作社的葡萄在莱州本地市场却难觅踪迹。
  
  张克法认为,一方面农民自己进城销售代价太高,车辆、人工都是问题;二是合作社目前没有稳定的本地客商,也不具备送货进城的条件。
  
  在当地的知名度不够,张克法觉得这是最大问题。合作社起步晚,知名度也不高,如何念好葡萄经还需要“补课”。眼下,马山庵子村已经申报为莱州市旅游特色村,葡萄采摘园、葡萄加工企业都在酝酿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