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万盛: 206户果农与供销社产销一体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重庆万盛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2票  浏览12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2月04日 10:19

  距万盛城区西南约40公里的关坝镇,当地农户一直都有种植李子、梨子等果树的传统,但受制于销售方式的落后,过去果农们守着自家后山上出产的好果子却卖不上好价钱。
  
  2009年9月,很多果农与镇供销合作社“搭伙”,共同组建了九锅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的206户果农产出的水果共用一个品牌,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标准、统一销售。
  
  好环境带来好机遇 资源潜力变发展优势
  
  记者来到关坝镇光明村后槽社。这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山间小盆地,中间一条水渠贯通南北,住着800余村民。
  
  据了解,该村大多数村民除在山谷间种植水稻外,还在周边的山上种植了桃子、血橙、木瓜等水果。纯净的空气、优质的水源使得当地出产的果子甘甜质好,然而多年来受制于销售方式的落后,光明村的果子一直不为人知。
  
  “是合作社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村民杨光志告诉记者,2009年9月,随着九锅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杨光志和其他30余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看中了我们村封闭且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大力鼓励我们种植水果。在采收季,合作社会按市场价对果农种植的水果进行收购,仅去年一年,我所种植的近10亩木瓜,就为我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杨光志说,在他们的带动下,光明村村民纷纷扩大水果种植面积,截至今年,该村仅木瓜的种植面积就达2000余亩。
  
  合作社的加入,改变的不仅仅是木瓜的命运,据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光余介绍,该村80余亩桃树所产的桃子,在通过合作社统一包装后,还在树上就已被抢购一空。
  
  “大手”牵“小手”大家一起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九锅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接纳普通农户,还吸收了不少家庭农场主和种植大户,关坝镇兴隆村龙井社的村民李田友夫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李田友家的家庭农场位于关坝镇兴隆村龙井社雷峰垭,靠种梨子、养山羊、开农家乐等,她家的年收入达60余万元,然而她却仍然加入到合作社这个“大户”中来。
  
  “合作社由镇供销社牵头,这样的‘大户’不仅能给我提供销路,还能给我提供建议。”李田友告诉记者,早年她家所种的梨子,每到收获时需自己拉到镇上去卖,还卖不好。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水果的销售周期从以往的40余天缩短至现在的10余天,每斤价格还比以往高出1至2元。
  
  除了销售,合作社还给李田友提供了新的增收建议。以往她家达不到装箱标准或有瑕疵的梨子,不是被扔掉就是喂山羊。从去年开始,合作社建议她可以把这些梨子做成梨膏以增加附加值。现在李田友家仅梨膏这一项就能实现纯收入7000余元。除此之外,合作社还为她重新规划了农家乐,今年夏天接待了近1000人,收入10余万元。
  
  创建自有品牌 实现助农增收
  
  九锅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元勇表示,自有品牌是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九锅箐合作社依托关坝镇地处山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这一条件,强化农产品原产地概念,创建自有品牌。目前,该合作社拥有蔬果和木瓜酒注册商标3个。
  
  在万盛,九锅箐合作社的蔬果品牌“铜鼓滩”已日渐被人认可,不少居民看到九锅箐合作社和“铜鼓滩”商标就知道它是来自关坝镇山区的天然绿色产品。而合作社委托重庆诗仙太白有限公司生产的“银碗槽”牌木瓜酒则逐渐在当地的酒饮料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九锅箐合作社携自有品牌从山区小镇走出,最终被市场认可,源于他们在质量上的严格要求和规模上的稳步控制。据了解,该合作社在木瓜种植上已实现技术统一、管护统一和农资统一,年均举办相关技术培训会2次以上。社员在使用合作社商标和包装时,需要经过合作社的审定和检测,符合相关规格才能使用。
  
  目前,该社特色水果已实现不施用或少施用化学农药,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推动社员采用更加严格的品牌使用标准。在规模上,合作社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在助农增收和返利分红上下功夫,去年,该社实现销售收入156万余元,其中带动农户增收45万元,年终分红及二次返利达14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