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水果互联网+,路在何方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发展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5票  浏览7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8月13日 16:54
  近来由知名女作家爆料称自己在某大商城网购水果,在收到后,却发现水果都烂了,同时与客服繁复沟通无果,愤怒的将网购水果全部扔掉。还发出“钱不要了,给大家一个提醒”的感慨。她的这番经历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都说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时间网络对于水果电商的吐槽声此起彼伏。由此引发“互联网+水果”模式的大量关注。
  
  互联网发展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现象,催生和摧毁了很多行业,给传统营运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很多企业都开始把目光投向互联网,紧紧抓住互联网大潮中的“救命稻草”。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好的、健康的东西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饮食健康。“互联网+水果”的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如今,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以“互联网+水果”模式跃跃欲试。市场上涌进不少以此为旗号的转型互联网企业甚至是巨头,如天猫的喵鲜生、京东生鲜、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形成。
  
  而前面提到的知名女作家与某水果生鲜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事件,却在这一热潮涌动的时刻,给整个市场投入了一个反逻辑,水果都“互联网+”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一最简单的水果不新鲜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大型水果企业的负责人林女士,想问问她的看法。
  
  以下为采访摘要:
  
  记者:您对当前整个水果市场“互联网+”的看法是怎样的?
  
  林女士:互联网+水果”的举措实质上就是借助互联网调节市场供需、对接果园与消费者的需求,让整个行业能够提升服务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力量的新思维。这对于当前中国水果行业转型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有未来的思路。
  
  记者: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互联网都+了,还解决不好品质问题?
  
  林女士:由于水果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当前中国的“互联网+水果”行业积极投入进来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产业链上分段的,也就是俗语所称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常见的一般来说是三个角色:由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过来的平台型企业,如:天猫、京东、本来生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卖货”;还有一类是传统批发渠道过来的流通型企业,如:“天天果园”“花果山”,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更大程度上是在把产品找到,分装,打包,运输供应到前面类型的企业中,俗称“供应链”;还有第三类专事于农业生产的企业,如:“佳沃”、“华朴农业”等。这些企业更核心的优势是,“生产”,即生产好的水果。
  
  分工有专属,这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三个环节由于本身所处位置不同,也导致他们无法完全掌控产品品质。比如:卖货的企业,它并不是特别了解水果本身,所做的只是一个市场销售,它对于少数果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的掣肘、水果品牌如何建立啊,这些都不了解。而供应链企业更关心效率和成本,他也只负责水果从果园里出来到消费者家里这一段,对他们来说,果园种植经营标准化、产地仓储库存保鲜化、当季水果是否最优啊,这些问题,他是不关心的。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虽然对水果本身十分了解,由于他们离市场远,虽然他们非常清楚水果的品质和种植,但是在如何开展营销和树立水果品牌方面却存在巨大短板。
  
  以上三个大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消费者最终消费到品质不好的水果,而且还会出现追究困难。比如:你在京东上的天天果园买了一盒新西兰的奇异果,它出了问题,你应该找谁呢?京东?天天果园?还是来自新西兰的果农?如果出现了问题无法追责,就很难做到把品质问题完全驱逐出市场。
  
  记者:那么既然分段式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没有企业来统一做这个事情呢?
  
  林女士:统一做三个角色,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其中最关键的是缺少人去做好的“生产”者。原因呢,我简单举两个:
  
  一、高端农业投资巨大,回收时间较长。从一开始的果园选定到后来果苗种植、培育、采摘、运输、售后、管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水果种植产出过程,较之一般单季农产品也比较长。这样投资农业就不符合互联网追求快速出效果的要求。
  
  二、水果行业缺乏品牌水果,缺乏高端市场所需要的品牌文化沉淀。做互联网+肯定要做品质,可是你没有一个品牌来沉淀那你的品质付出,大家都加车厘子、都叫蓝莓、都叫奇异果,哪个好呢?再加上消费者本身对水果品牌的认知度差,加之部分品牌市场定位不精准,影响了果品品牌的传达。导致直到目前,国内的水果类还没有一个领导品牌。没有品牌,大家看什么,只有看价格,那么价格越来越低,必然影响上游投入品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品质提升不起来。品质提不起来,自然就没有人愿意从源头做果园。
  
  当然,这两年市场上也有了一些品牌水果,如:佳沛的新西兰水果、佳沃的蓝莓、褚橙等,这都是一些好的现象,但还是太少。而且,这些巨头还都局限在生产领域,未能有效切入“供应链”和“卖货”。
  
  传统的农产品企业那就更多问题了,很难来出面做这个事情。
  
  记者:如您所说,存在这么多困难,那消费者是不是就始终要处于买好水果凭运气的状态呢?
  
  林女士:从现状来说,可能绝大部分是这样。举个例子:就算是公认的水果品牌“佳沛”,它的品质固然是好,但是它在国内的销售渠道特别多,各个渠道的服务能力是有差别的。你在甲处购买了佳沛,可能是各方面条件都达到了最佳,那么品质就很好;你在乙处购买佳沛,可能由于“供应链”或者是“卖货”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品质不佳。更不要说某些不良渠道直接“挂羊头卖狗肉”了。换句话说,佳沛只能保证从新西兰上船时的优质,到你手里的品质如何,那与佳沛的关系就不大了。只有那些水果品牌是覆盖了“生产”、“供应链”、“卖货”这三个产业链条的时候,它才能确保你买到的水果是统一品质的。也就是,它保证的是到你家里时水果的品质。
  
  举个其他行业的例子,格力空调,多年来坚持开直营店,就能够始终保持在激烈的空调市场中占据老大的位置,这就是品牌到家的力量。
  
  记者:看来,林女士对水果行业还是抱有乐观的。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多久才能看到如您所说的水果行业的“品牌到家”呢?
  
  林女士:应该很快,起码我知道几个做高端品牌农产品的已经成功在搭建从农场到客户家中的模式了,而且不是那种小规模的农场。比如佳沃、玖壹良品、乡土乡亲等。我相信很快,大家就可以放心的卖到高品质的农产品,而无需担心品质问题了。
  
  从和林女士的访谈中,我们看得出来,小小的水果,要想把它做到让客户完全满意,其中的投入确是非常巨大的。要想搅动这个市场往更高的方向前进,必然离不开行业巨头的发力。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实力企业家能够利用这一市场空缺,走进“互联网+水果”甚至是“互联网+农产品”市场,为普通市民提供能够让人完全放心的产品。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