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想对家乡橘农说的话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衢州新闻网—新闻中心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3票  浏览8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2月18日 15:05

  在外久了常会心系家乡,前几天在看到一篇关于“淘宝网”的网友们为让衢州橘农过个好年而专题促销衢州柑橘的报道(1月23日《浙江日报》),再联想到前不久衢州市、县主要领导上杭州、北京为橘农推销橘子的举动后感动不已。但在感动之余又迅速陷入了沉思,让笔者陷入思考的是两个细节,细节一:“淘宝网”的促销衢州柑橘版块以老橘农蹲在堆积如山的柑橘边,满面愁容地抽着烟的图象为背景;细节二:卖家感言很多人不是为了吃橘子,而是为了出份力。靠同情和爱心,难道是衢州橘农的出路所在?同情和爱心,只能用来暂度危机,而非长久之计,那么出路何在?

  首先要理顺思路,查找“病因”。一、丧失先机:曾几何时,衢州橘农可谓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每到橘子采摘季节,各地的大货车就等在橘农家门口抢着收购了,橘农收入是普通农民的数倍,因此变得养尊处优。但时代在变迁,当外地果农敏锐意识到要获取更多的财富必须有所作为时,开始内练技术改良(改良后水果外观口感变化大)外练销路(树立品牌打开市场),水果行业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的衢州橘农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危机来临了,年复一年的原始培育方式一成不变,等到醒悟过来时早就丧失了先机。二、迷失方向:当醒悟后的橘农们试着去寻找销路时,包装成本、运输等成本的不断上扬加上前期投入,使得他们无能为力,即使运到大城市的市场中,与琳琅满目的同类优质水果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三、后退无路:橘树是橘农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身为橘农的后代们本应发挥知识青年优势找出路时,他们却在差距面前失去了斗志,觉得和父辈们守着橘树不会有出路,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才是上选,如果这支橘农队伍始终缺少新鲜血液,将会无路可退。

  其次要探究深层次原因。生活在衢州这座千年文明古城的人们,凭借山清水秀、田肥地沃、物产丰富等天然优势,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勤劳但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有追求但没有生存压力,从而消弭了斗志和缺乏敏锐性。因此,当为了生活的义乌人挑着货郎担四处鸡毛换糖、温州人走街窜巷磨剪刀时,有些人甚至会觉得瞧不起他们。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当年的义乌人、温州人早已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了,而当年瞧不起他们的衢州人大多仍在原地踏步。然而,看到差距的衢州人选择逃避的比勇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多,因此,在人往高处走的自然定律下,本地人才流失,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成为“正常”现象。

  最后要立足实际,抓住机遇寻找突破口。立足实际就是要看到衢州柑橘一无品牌、二无技术和品质优势的实际,将分散的橘农们抱团形成合力,然后分工合作去解决这些问题。抓住机遇就是要抓住经济和文化机遇,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衢州经济仍处在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多项经济指标都走在全省前列,这说明衢州开放的步子更大了,这是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另外,当前我省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大省,而衢州是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完全可以用围棋文化、孔子文化来丰富品牌内涵来打好文化牌。有条消息可否借鉴:宁海县橘农利用大棚技术种植优质柑橘,使柑橘的成熟期比普通品种延后2个月,市场上卖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并且十分畅销,供不应求(2月4日《浙江日报》)。因此,橘农们不必泄气,只要现在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努力追赶,转变观念,就一定会走出困境并大有可为。(作者为在绍兴工作多年的衢州人:魏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