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伏前杏乡“三杏”生产与发展见闻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阜新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71票  浏览5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8月12日 12:36
  街头果市,红彤彤的“大红袍”一露面,便被市民一抢而光;村屯果园,省内、省外的客商们游说果农之中,或是包销或是“砍价”,早早签下订单。读者诸君:你可曾知道,在入伏前这一段时间,我市以“大红袍”鲜食杏为主的早期伏果,真的已成为果中之宠么……
  
  半月来,从闾山脚下的国华、大板,到骆驼山环绕的紫都台、七家子,全市60多万亩“三杏”在国家实施的林业“六大工程”助推下,正逐步向“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辽宁“三杏”产业基地快速推进。
  
  去年初,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三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我市的林果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以大扁杏、山杏和红袍杏为主的“三杏”基地建设,已列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基础地位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在乡镇或村屯,人们都会这样说:“大扁杏、山杏、红袍杏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以及农民的脱贫树、致富树、摇钱树。前些日子,记者在国华乡十家子村、梨树营子村、二道岭村采访看到,家家户户的果园,红袍杏树比往年又多了很多,有的是“高接换头”,有的是新嫁接的幼树,举目皆是。进入盛果期的杏树,虽果面仍青但已压弯枝头……果农张桂香大嫂高兴地说:“别看这还不到摘的时候,可都订出去了!”
  
  穿梭在果园中,有位沈阳的客商不用问先搭话:“哪年都来,来晚了就订不着了!”“今年多少钱一斤哪?”听我这一问,他也没保密:“反正我给的价不低,每斤比下树时的市场价贵5分钱。”村干部告诉我:“城里的振隆公司早就来信了,说是连核代肉全收,跟我们讲加工果脯啊、出口创汇啥的,今年这点杏剩不下!”……
  
  国华乡的两家子村,现有果树面积5000多亩,年产各种水果多达120万斤,哪年纯收入都在五、六十万元。除了红袍杏1500亩外,另外年产山杏核都在10万斤以上。就说村民胡士雄吧,人家看得远、有胆量。1985年就包了10亩荒山,通过利用山杏嫁接改造红袍杏3000株以上,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而他的红袍杏3年就大喷儿见果了。这几年,加大投入不放松管理,这大红袍连续多年稳产,他累计收入多达30多万元。记者在这个村“农家游”大户韩永恩家了解到,他办“采摘游”在全乡是第一家,靠着水果采摘拉动了全乡的第三产业发展。韩永恩家人风趣地说:“这也是靠山吃山啊!”
  
  到了梨树村,谁人听了都会感到惊诧,现在,全村红袍杏面积有5000多亩,年产红袍杏连年稳定在250万公斤,年产值少说在300万元。“我们这大红袍杏在阜新是最好的!”以红袍杏引以自豪的村民们,见到记者首先夸下海口。他们说:“除了本地销售外,大部分鲜杏销往吉林的四平、黑龙江的大庆、齐齐哈尔等地。”更叫人振奋的是,这儿的大红袍以每公斤2.60元的高价还出口新加坡5万公斤,不仅走出了省内还迈出国门呢!“杏乡游”真是开眼界,离开国华又来到彰武县后新秋镇,这个镇有个东沟村,村里有个村民叫甄发,村民们说,这十几年来他靠栽大扁杏真发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扁杏大王”。咋回事呢?
  
  原来,甄发家5口人,1993年他承包了本村的20亩荒山荒坡,一狠心都栽上了大扁杏。2005年,大扁杏树开始产果,每棵树经济效益在25元左右,年直接收入多达2万元。另外,老甄勤奋能干会算计,林间开发搞套种红小豆,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在他的带动下,这个村栽大扁杏20亩以上的就有40多户,真是一个“甄发”带来40多户“甄发”。
  
  初夏,雨水丰盈,果园里杏枝摇曳。早熟的山杏,绿树丛中透出点点黄韵。正待采摘的大扁杏已纷纷落地,“砸”在树下震得黑土都有些惊诧不已。更令人欣喜的红袍杏,尽管比其它“哥们儿”下树晚个十天半月,就像害羞的少女躲在叶后,红晕布在“脸”上……
  
  记者在市林业局了解到,几年来,由于国家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市的“三杏”生产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喜人局面。特别是大扁杏栽植随着结构调整不断扩大,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经营管理都卓有成效。在全省第6届优质果评选中,我市的大扁杏荣获了金奖。同年又被农业部授予“优质果生产基地”称号。再说山杏生产也更加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连年出现迅猛发展的好势头。倍受人们关注的红袍杏等品种的鲜食杏,从1996年以前不足千亩,现在已发展到1.5万多亩,并被评为我市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每年鲜果畅销沈阳、四平、大庆、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目前,我市已发展“三杏”60多万亩,其中,大扁杏30万亩,去年产杏核220万公斤。山杏栽培也已超过30万亩,去年产杏核500万公斤。红袍杏结果面积已达1万多亩,去年产鲜果600万公斤,据林业部门统计,“三杏”生产去年给农民增加收入4097.6万元,这不是“摇钱树”么!
  
  “三杏”生产给记者的印象,真是今非昔比了!总的看,市林业局采取的“六大措施”正在扎实推进。一是显而易见的杏主导优势产业正在形成。二是杏产业的重点已逐步从培育扩大资源转向杏产业科技含量上来。三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采取算经济账、典型引路、政策推动、产业拉动、利益驱动的机制,唤醒了农民抗灾减灾、产业更迭、增产增收的商品意识。四是林业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多形式的技术培训走向经常化。五是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点带面,拉动基地建设步入新台阶。六是抓基地建设不忘招商引资,在杏果保鲜、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运作中已开始全力开发,“振隆”、“亚欧”、“丰山”等一批杏产业“龙头”看好我市的“三杏”生产,他们必将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杏产品生产、加工、出口的产业链,辽宁杏产业重点基地品牌已在半个中国叫响。(刘旭欣刘占海)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