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风雨过后见彩虹---桂林葡萄产业发展纪实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桂林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67票  浏览8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8月24日 16:56
  葡萄中国原本盛产于北方干旱地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桂林人开始了“巨峰葡萄”的引进,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敢与北方商品葡萄品牌叫板的南方优质葡萄。桂林人种葡萄创造性运用的“三避”技术获得了农业部的认可;桂林葡萄一年两熟技术成了广西学习的典范!
  
  其实,熟悉桂林葡萄发展内情的人都知道,桂林葡萄产业所走过的路是极其不平坦的。
  
  引种
  
  桂林最早引进“巨峰葡萄”大约在1983年,由荔浦县青山镇一小学教师莫松年(音)从外地引进。此后才逐步发展到灵川县、兴安县,并在兴安县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起来。
  
  据了解,当年莫松年作为第一个引进巨峰葡萄的桂林人,他只是将巨峰葡萄的剪枝嫁接到本地野生葡萄的枝条上,当年结果,且果实如同乒乓球般大,故而桂林人给这一葡萄起名为“乒乓葡萄”或“藤念葡萄”。莫松年老师嫁接的巨峰葡萄果实比野生葡萄甜,果型大,引起桂林水果技术人员的极大兴趣。当时在桂林地区科技情报所供职的宾业有多次前往观赏,并且亲自品尝了莫松年老师的巨峰葡萄。如今已26年过去,说起这段往事,宾业有仍记忆犹新。
  
  由于莫松年老师的巨峰葡萄只停留在试验阶段,到了1985年,灵川县甘棠村养鸡大户李秋荣(音)从一位辽宁省的养殖朋友处得知,巨峰葡萄前景广阔,有极高的经济效益,且一年四季结果,称之为“四季葡萄”。1985年春,李秋荣亲自前往辽宁引进了一批巨峰葡萄苗,并在当地建起了一个小型的巨峰葡萄示范园,供外人参观,同时,引进少量的苗木进行销售。“四季葡萄”之风就这样从灵川县甘棠村刮起,很快就吹到了与之相邻的兴安县溶江镇,溶江镇人通过到甘棠参观李秋荣的示范园,目睹“四季葡萄”果型硕大,果质甘甜,市场价格可达8—10元/公斤,于是对种植巨峰葡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兴安县特产站、农业局与溶江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考察,确定巨峰葡萄作为种植项目正式进行推广。由溶江镇经管站负责对有种植意向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1986年初,溶江镇党委、政府发动群众种植巨峰葡萄,106户农民首先响应,原计划种植200亩,最后确认种植了60多亩,从北京植物园引进了2万多株种苗。种苗引进后,溶江镇政府立即联系原桂林地区水果办徐技术员到溶江开展种植培训。然而,在开课的前一天,徐技术员因病住院无法前往授课,情急之下,宾业有成了讲课人选。原本学农的他,临时翻书,成了溶江镇第一个主讲葡萄种植的人。此后,宾业有通过到北京请教专家,一头扎进葡萄栽培领域中,根据葡萄生长态势,相隔十天半月就要为溶江群众上一次葡萄栽培技术课。
  
  受困
  
  任何新品种的引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葡萄也不例外。据了解,在兴安县引进推广葡萄种植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面对南方高温高湿气候的困扰。
  
  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是葡萄在高温高湿气候影响下最容易感染的常见病。葡萄园患霜霉病后,还未等采果叶片全部落光;黑痘病是果子表皮、叶片和梢起黑点,患病果园平均损失可达30%至50%;炭疽病表现为果粒腐烂;白腐病整穗果像太阳果。四大病害困扰着兴安葡萄产业的发展。为了攻克葡萄病害难关,兴安县农业技术人员用波尔多液的不同配方,解决了葡萄霜霉病的难题。为了攻克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从1997年开始,兴安县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了葡萄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试验研究,1999年至2000年,兴安县葡萄大面积的霜霉病暴发,葡萄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县农业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2003年,一套专门对抗葡萄病害的避雨栽培和葡萄果实套袋技术经过实践检验后得到果农们的广泛认可。2003年至2004年,兴安县委、政府为鼓励葡萄果农开展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技术,按每亩葡萄补助200元农膜经费的标准进行推广,经过努力,如今该县的葡萄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达5万亩,普及率达87.2%。由于大面积推广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技术,再加上在畦面采取铺草、畦沟铺膜的办法种葡萄,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渗入,有效地避免了雨水飞溅到葡萄植株上而感染病害的几率,农药使用次数降低一半以上,成本明显降低,效益提高,葡萄果品的品质得到提升,同时,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的难题也被一一攻克。
  
  收获
  
  近年来,兴安县通过引入筛选出一批适合于本地种植的优质巨峰、夏黑、美人椒、红玫瑰、温克等一批新品种,开展标准化栽培试验示范,使项目实施面积接近5000亩,示范区亩产优质葡萄达2173公斤,辐射区亩产达1924.6公斤,以每公斤4元计,亩创产值达7000元到8000多元。兴安葡萄从单一品种发展到早、中、晚熟搭配合理的5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从20多亩发展到7.2万亩,年产量达到8.4万吨,年产值达3.7亿元。
  
  说起种植葡萄的成就,溶江镇莲塘村村民庄绪华满心欢喜。1989年,他看到村民们种植的葡萄买得了好价钱后,就试种了1亩田。到1991年,他把全家的6亩田全部种上了葡萄,由于不懂得采用避雨栽培技术,次年,他家的葡萄产量保持在500公斤至1000公斤。2003年,政府推广避雨栽培时,他的葡萄园有幸成为试点,全镇4万多亩葡萄全部采用了避雨栽培技术,每亩产量从原来的500公斤至1000公斤迅速提高到2000公斤至2500公斤,莲塘村共有水田400多亩,有350亩用来种植葡萄,70多户人家有60多户种葡萄。截至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以上,他家4口人,种有6亩葡萄,实现年人均收入超10000元以上。如今的庄绪华成了溶江镇的葡萄种植示范户。
  
  兴安成功栽培出葡萄后,其独创的栽培技术逐步传到了周边的资源、灵川、全州、临桂、平乐等县。
  
  方向
  

  2009年8月1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大圩镇秦岸村召开“全区葡萄一年两熟现场会”。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指出,计划用5年时间,在广西适宜于葡萄种植、且有一定基础的20个县发展葡萄种植面积达50万亩,年产葡萄达60万至70万吨,使这个原本产于中国北部干旱地区的“北果南移”。广西目前有葡萄面积约为17万余亩,桂林占有11.4万亩。市水果生产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今后5年,桂林的葡萄种植面积将突破30万亩以上,占据全广西葡萄产业的“半壁江山”。一个以30万亩葡萄为种植目标的计划已在桂林拉开。
  
  下一步,我市将逐步对现有的葡萄品种进行优化,把葡萄成熟期拉大,推出早、中、晚等多个成熟品种;发挥区位优势,在山区进行推广种植;利用葡萄这个平台,发展葡萄旅游;做好一年两熟技术推广,大幅提高二次挂果产量、质量;大力推广普及避雨栽培技术和果实套袋技术。此外,还要着手进行酒用葡萄的种植。
  
  葡萄正在编织着桂林果农美好的致富梦。(陈张)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