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吴中:2000万促进地产果品转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姑苏晚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75票  浏览8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2月03日 15:23
  太湖柑橘青梅不再是当家“花旦”,时令鲜果也能“平分秋色”,延续了数十年的太湖地产果品将在三年内逐步“变脸”——
  
  变青梅、柑橘占地产果品“半壁江山”为杨梅枇杷等时令鲜果“平分秋色”;将传统的“一家一树”变为成片果林,既方便采摘又有规模优势方便营销……吴中区拿出2000万扶持奖励资金,花三年时间引导太湖东西山、光福等地果品产业结构全面调“优”,昨天,吴中区在出台《关于推进果品产业调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后,又在东山渡口村举行现场推进会,正式吹响地产果品转型“集结号”。记者获悉,这一项目目前已在东山吴巷、碧螺村、东山镇合作联社等率先实施试点。
  
  橘子难卖、梅园“失管”都是产业结构不“优”惹的祸?
  
  太湖地区是我国柑橘传统产区之一,电视剧《橘子红了》更是让太湖东、西山名声远播。然而地产柑橘的销售却是一大难题。“橘子卖不起价,采下来人工钱都赚不回来,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弄弄螃蟹、碧螺春了”,沿着东山环山公路,许多黄灿灿的橘子挂在枝头,早过了采摘季节却没人理睬。果农说,去年开始全国橘子就滞销了,东西山橘子卖不掉,最低时只有一两毛钱一斤。
  
  吴中区拥有苏州大市80%的山体,依托丰富的山体资源,果品产业在苏州农业产业结构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吴中区果品集中在西部丘陵山区,土地资源整合速度慢、规模小、工作推进力度不到位等都影响着果品产业的做大做强”。昨天的现场推进会上,吴中区副区长张炳华介绍,目前东山、金庭、光福三镇有果树面积6.6万亩,涉及农户1.95万户,户均生产面积仅为3.38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果树地区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政策时,是按“棵”以及“好、中、差”相搭配的方法划分到户,地跟树走,甚至“只认树不认地”导致目前农户土地相当分散。而在果品结构上也不尽合理,青梅面积较大,但亩均产值却与枇杷、杨梅等相差10多倍。由于效益低下,目前在青梅生产上,出现了梅园失管甚至毁梅现象。柑橘面积偏大,2009年占到了当地果树面积的39.1%,果品产量则占到了总产量的62.98%。另外还有不少本地“洞庭蜜橘”等地方老品种改良还未全部到位。
  
  种什么不再跟着感觉走地产果品制定总体规划
  
  农民种果树常常比较盲目,今年看到白果好卖,就会砍了梅树种白果,结果等到三年的收获期,市场风向又转了。“总也跟不上市场的脚步,最后吃亏的还是农民。”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让农民增收,政府不能做‘消防员’。”而去年开始,吴中区农林局邀请南京林业大学着手编制了《吴中区果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了推进吴中区果品产业调整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力争到2012年,吴中区以柑橘、板栗、白果为代表的大宗水果与以枇杷、杨梅、桃、梨等为代表的时令鲜果的种植比例从2:1调整到接近1:1,亩均产值从原来的2000元增加到3500元,果品总产值增加到2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15%,带动休闲观光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具体为,改良柑橘品种、压缩柑橘种植面积,将柑橘面积由现有的2.3万亩减少到2万亩左右,腾出空间发展其他果品。扩种本地特色优质时令鲜果,重点是枇杷、杨梅等品质好、价格高的时令鲜果,在现有1.5万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再扩种0.58万亩,同步开展提纯复壮,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稳定板栗白果等特色果品种植面积1万亩,开发保健、食疗等附加功能。保留沿路、沿湖及旅游景区周边观赏梅树种植面积,调减零星梅树,种植面积由原来的0.78万亩调减到0.5万亩。引进适合本地种植、填补季节空当的时令果品,合理搭配果品早中晚熟品种,做到“四季果香”。
  
  由分散千家万户到果园成片地产果品要走规模集约经营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土地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然而目前太湖东、西山等地果品产业,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承包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小、土地分散。导致销售方式落后,“路边摆摊等上门,肩挑手提走街巷”的传统销售模式还未彻底改变。在东山、金庭两镇的果品销售中,农户自销的份额要占到50%,进超市大卖场销售的几乎没有。包装加工落后,形不成品牌经营,果品价值无法充分放大。
  
  吴巷蔬菜基地技术员张建林对此最有感受:以前自己家里种一亩地蔬菜,每天用自行车驮着到处转,还不一定卖得完,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后,村民的蔬菜基地集合在一起,现在变成1500亩的规模,蔬菜品种多了,产量也大了,各地的经纪人主动跑上门,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为此,吴巷村也是最早启动果品新品种示范基地的地方之一。记者昨天见到,将原来荒地平整好后,约50亩的基地上,已种上了白沙枇杷、翠冠梨和桃子等果树苗,“这里今后将是成片的果园,不仅便于管理,同步推广水果无公害栽培技术,而且方便市民采摘游、实行品牌化经营等。”而根据《实施意见》,按照“因地制宜、成片流转、分类指导”等原则,政府对合作(联)社、村经济合作组织流转土地用于果品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化经营面积不少于100亩,并签订三年以上长期合同的,均将给予一定的林果土地流转补助。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区政府设立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左右),按照项目申报、实施及考核结果予以扶持奖励。
  
  设种质资源保护区不让一个地产品种“销声匿迹”
  
  果品结构调整后,一些市场价值不高的传统地方品种会不会就此消失?面对这一疑问,吴中区政府办公室吴靖宇副主任告诉记者,按照“生产、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原则,吴中区也将种质资源和风景果树的保护列为一项重要工程。根据实施意见,将因地制宜选择位置有特点、相对能成片的区域,每年建设1——2个面积在200亩左右的种质资源核心保护区,逐步做到单个品种种质资源保护的全覆盖。果树结构调整过程中,金庭、光福等地要划定沿路、沿风景区必须保留的成片观赏性梅树保护区域(约5000亩)。对划定保护、尚未流转、仍由农户分散经营的梅树,按300元/亩的标准给予保护性补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