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甜蜜的果树成了果农的苦恼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东阳日报 作者:叶挺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87票  浏览2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2月14日 15:33

  产业化、规模化才是突围之路
    
  
  通讯员韦春森摄

  
  “心疼吗?”“没办法,价格太便宜了,种种没花头,还是砍掉算了……”看着自家地里被砍的胡柚树,南市街道上朱村的陆锡木显得有些无奈。挥刀砍向自己精心种植果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现状:砍胡柚树当柴烧
  
  9日下午,记者来到陆锡木家的果园里,只见十几棵近两人高、枝繁叶茂的胡柚树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枝干(如图)。十几年前,陆锡木种了近一亩共50多棵胡柚树,每年有三四千斤的产量,早些年他也尝到过种植胡柚的甜头,只是“这些年越来越没花头了”。陆锡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胡柚没人上门收购,他只能挑到市区零卖,去年的价格是0.5元一斤,即使一天卖上80斤,扣除来回车费,只有二三十元,还不如老伴一天做手工活的收入。
  
  除了陆锡木,上朱村种植胡柚的人不在少数,位于村庄一隅的坟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果树。14年前,杜生和就在坟山承包了近4亩地种植胡柚,如今家里两间房子都堆满了果子。前些年胡柚销售还可以,最高时每斤也能卖到一元多,现在每斤只能卖到四五角,除去每年400多元承包费,1000多元的肥料、农药费用,根本没什么赚头,“还好明年就到期了,不打算继续承包了。”
  
  把脉: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
  
  记者找到了上朱村村委会主任朱贡跃,“现在种水果没什么花头。”朱贡跃坦言道,早些年很多村民都抢着要承包坟山,这两年则很少听说。
  
  为什么村民会有这种转变?市水果行业协会负责人王加更认为,常山胡柚因为专业化程度高,成本比本地低,导致本地胡柚缺乏竞争力。朱贡跃认为村民收入多元化也是一大原因,村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让他们有了选择的余地,卖一天胡柚还不如干其他活的收入,导致村民对果树更加疏于管理。朱贡跃的话得到了陆锡木、杜生和的印证,陆锡木平时养了几头牛,一年下来光养牛就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杜生和平时打一些零工,每天的工资也有七八十元。
  
  药方:产业化、规模化才是突围之路
  
  同样的困境不仅仅出在胡柚身上,朱贡跃告诉记者,上朱附近的很多种植水果的村庄也面临着同样的苦恼。王加更也直言,我市果农砍树现象并不少见,“水果最重要的是口味和外形,现在农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水果也越来越精细、高档,跟不上发展的肯定会被淘汰。”王加更认为,小农分散种植向农业企业化发展是现代水果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做好水果行业,投入和管理很重要,据他了解,去年画水的橘子每斤一两角钱都卖不掉,而同样的品种在温岭可以卖到十几二十元一斤,上门收购价要四元多,这与温岭果农的精心管理大有关系。
  
  市农业局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农业局生产科的工作人员说,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他们鼓励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坚持扶优扶强,对于种植大户,他们也将根据有关政策进行扶持。
  
  根据我市情况,按照适地适栽的原则,王加更说:“我市梨、李子、葡萄比较有发展优势,可以进行大规模种植,对于散户而言,大众化水果种植不具有优势,应该转而种植没有大面积推广的产品,如樱桃枇杷蓝莓石榴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