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莱西市孙受镇果菜的"品牌"之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天水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61票  浏览9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4月06日 10:36
  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提高质量到打造品牌,从国内销售到漂洋过海--
  
  "山后的韭菜,花岭的瓜,涧沟胡萝卜顶呱呱;莱葡的葡萄,蒲湾泊的苹果,迟家庄黄瓜响全国……"这是莱西市孙受镇农民自编顺口溜向外地客户炫耀自己红火的生态农业。正是这些响当当的生态"品牌"让孙受农民赚足了钞票。到2007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510元。全镇果菜总面积4.5万亩,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青岛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万亩,被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镇"称号。
  
  4月3日前往孙受镇,看到的是一片片塑料大棚形成的白色"海洋";听到的是一个个关于品牌的故事。
  
  铸品牌:果菜有了身份证
  
  孙受镇位于青岛市母亲河--大沽河畔,属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水质清冽甘甜,当地有"膏腴大沽河,殷实果菜乡"之说。是青岛市规划的"万亩蔬菜直供长廊"的一大亮点。该镇果菜种植有悠久的历史,
  
  60多年前董家山后人就曾经用玻璃试验过烤韭菜;迟家庄村的黄瓜在文革期间也曾做为资本主义典型被"割过尾巴"。这里盛产的韭菜、苹果、西红柿、黄瓜、芹菜、香菜等以其品质好、质量优而声名远扬。
  
  然而,让孙受人困惑不解的是,这么好的果菜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们的黄瓜质量没的说,但前几年要拉到寿光贴别人的商标买,价格没有主动权不说,卖不了还烂掉了很多,我们真是吃尽了没有品牌的苦头!"说起当年的尴尬,迟家庄菜农们记忆犹新。
  
  产品没有品牌,就象人没有名字。孙受果菜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干部群众痛定思痛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于是,他们按市场规律,对所有的果菜重新进行了定位:
  
  绿色:充分体现沽河岸边无污染的特点。
  
  健康:开发果菜的健康功能。如盛产的黄瓜能促进肠内毒素排泄、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润肤美容的作用等。
  
  高档:果菜形正、色艳、味美。如黄瓜甘甜爽口、晶莹剔透、肉质娇嫩;葡萄粒大皮薄、色泽好、含糖量高、香甜可口等。
  
  先进:应用最新技术。如苹果采用杀虫灯除虫、花生壳覆地除草、追施沼渣、喷施沼肥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果品品质;韭菜采用豆粕发酵追肥等。
  
  定位决定行动的方向。从2002年起,一股抢注商标的热潮在孙受大地上兴起,依托几万亩无公害果菜基地,按镇里的统一规划布局,先后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迟家庄牌"黄瓜、"山后牌"韭菜、"沽阳牌"系列蔬菜、"蒲湾泊牌"苹果、"莱葡牌"葡萄等五个优势农产品品牌。贴上这些小小的商标的果菜,就象具有了通往国内外市场的"身份证"。
  
  护品牌:谁砸牌子就砸谁的饭碗
  
  金字招牌,含金量高才能闪闪发光。怎样檫亮自己的品牌?在这一点上,孙受党委政府从来都是头脑清醒和思路清晰的。他们引导农民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品牌,通过提高无公害生产水平和诚信经营,让一张张金字招牌始终熠熠生辉。
  
  在迟家庄村村民周传达的蔬菜大棚里,笔者看到在墙上挂着一本《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记录手册》,手册中对黄瓜的播种、施肥时间、采收时间、产量、价格、客户名称等生产指标和销售信息记录得一目了然。老周介绍说:这本档案是在农业部的指导下建起来的,目前全村1400多个蔬菜暖棚,
  
  个个都有统一编号,菜农建起了从耕种、施肥、除虫、管理到收获、出售整个过程的蔬菜大棚生产档案。
  
  大棚档案建立起来以后,生产更加规范了,菜农采用粘虫板除虫、豆粕加玉米糖化发酵追肥、黄瓜套袋等无公害技术生产的黄瓜不仅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而且当起"美丽使者"成为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美容院的"座上宾",占据了深圳美容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该村黄瓜协会定期巡回检查,如果不按标准化要求生产和管理,就会取消协会会员资格,决不手软。
  
  农民对品牌的保护,还体现在自觉运用高科技提高产品质量上。当问起蒲湾泊的苹果为什么这么甜时,该村果农王振增打开了话匣子:俺村31个肉鸡养殖大棚产出的鸡粪和垃圾等放入186个沼气池进行发酵,沼气充分满足村民生活需要外,沼液和沼渣是很好的有机肥,形成了"鸡舍-沼气池-果园"三位一体的循环生产体系。果园里还铺设了花生壳用以除草、涵养水土,安装了振频杀虫灯,使用物理方法除病虫害,这样的苹果能不好吃吗?
  
  另外,镇里还有一套严格的检测办法。产前严把农药关,产中严把技术关,产后严把市场关,由各蔬菜批发市场负责对蔬菜进行检测,杜绝不合格蔬菜的出售,维护了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品牌的声誉。
  
  靠品牌:孙受果菜不愁"嫁"
  
  钻进村民吴瑞风的蔬菜大棚,她刚刚从村里的批发市场卖黄瓜回来,拽着一大把钞票幸福的笑容写满她的脸庞。蔬菜大棚像一个潮湿的"蒸笼",碧绿的黄瓜缀满了一排排的黄瓜架子。吴瑞风兴奋地说:"一个6分地的黄瓜大棚在8个月的产量是2.5万斤,在村内的市场出售给菜贩可获得2.4万元,除去成本可获得纯利2万元。俺村1600亩土地上,除了不适合种菜的地,1200多亩耕地都种上了蔬菜,家家都富起来了。俺家有一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要是搁在以前根本供不了,现在很轻松。"
  
  蒲湾泊村同样是一派喜人的景象,这个村1200亩耕地共发展了980亩果园,年产优质苹果2000多吨,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目前,全镇生产优质果菜15万吨,实现经济收入3.57亿元。
  
  所有这些都是品牌带来的效应。笔者还在迟家庄市场目睹了一场黄瓜"拍卖会",来自省内外的多家客户争相出价购买黄瓜,硬是把宁静的田野搅得热闹非凡。为促进果菜流通,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镇里先后建立了西张家寨子果菜批发市场、迟家庄黄瓜产地批发市场、董家山后韭菜批发市场、镇驻地和蒲湾泊果品批发市场5个中小型果菜批发市场。果菜远销到青岛、广州、深圳、上海、大连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远销到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吕树明
  
  于德海)(人民网青岛视窗4月3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