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引种东北“蓝宝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文汇报 作者:史博臻;吴玲艳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18票  浏览19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8月29日 12:50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实习生 吴玲艳
  
  不久前的一场台风暴雨,把沪上不少果园里的果子打得七零八落……幸好,一些早熟品种逃过了此劫。位于松江的浦江蓝蓝莓园就毫发无损,因为蓝莓的采摘期在6月和7月。
  
  这个蓝莓园,由我国平原种植蓝莓首席专家吴晓春教授一手创建,是他的一块“试验田”。蓝莓富含花青素,有抗氧化、益视力等功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人称“蓝宝石”。
  
  让土壤“酸一点”
  
  蓝莓本来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就是黑龙江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2000年后开始落“沪”,从无到有,目前已形成数千亩的种植面积。
  
  吴晓春来自黑龙江,从2005年起在松江试种蓝莓。
  
  记者近日走访蓝莓园,刚进大门,一大片低矮的灌木丛映入眼帘,这就是蓝莓树,共种了300亩。蓝莓通常在种植后第3年开始产出,5年后达到盛产。在良好管理的前提下,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
  
  “当初很多行家断言在上海种蓝莓风险大,但我不怕。”吴教授说,做农业应用研究的人应该“胆大心细”。他的胆大自有道理,因为先已仔细研究过上海的气候条件:“夏季降雨量可达1000多毫米,能够满足蓝莓生长所需的湿润条件;冬季还不用防寒措施,可以减少投入……”
  
  他说,最大的问题是土壤状况,“蓝莓偏好酸性土壤,pH值为5.5左右,而上海土壤的pH值一般为7。虽然松江和青浦的某些地方能达到6.7-6.9,但还是没法满足蓝莓的栽种要求。”吴晓春尝试着调节土壤的酸碱度,能释放出有机酸的农林业废弃物,木屑、树叶、秸秆,甚至从行道树上剪下来的枝桠,都成了他的宝贝。不久,土壤改良成功。
  
  “树上熟、树下吃”
  
  吴晓春说,为了保证蓝莓顺畅呼吸和享受阳光,株距必须保持在1-1.4米,行距则保持在2-2.4米;又由于蓝莓是生长力旺盛的植物,若不加控制,便会源源不断地开枝散叶,因此要以“定枝、定花、定果”来控制产量,株产3-5公斤,亩产1000公斤左右。
  
  为了保证高质优产,吴晓春用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办法控制害虫,比如喷洒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防治灵芝木害虫,用肿腿蜂对付天牛类害虫——这些虫子专门在株杆上钻洞吸食营养,危害极大。
  
  蓝莓与其他水果不同,必须熟透了才能采摘,属于“树上熟”的品种,因而货架期极短。为此他大胆尝试,吸引市民到园子里现摘现吃。“树上熟、树下吃”,成了蓝莓的一种营销之道。
  
  除了果子,蓝莓蜜也是好东西。蓝莓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每株可绽出三四百个花芽,散发清香味道。吴晓春特意在园内搭建了蜂房,养了大批蜜蜂,可年产上千斤蓝莓蜜。
  
  既防“内伤”,又降成本
  
  蓝莓园的操作室里摆放着许多“大家伙”。吴晓春自己研制了分果机,用来筛分大、中、小果。仔细打量,机器上两个布满孔洞的滚轴由轻质材料制成,严丝合缝地前后衔接;启动机器,两个滚轴匀速运转,被分拣出的蓝莓从孔洞里钻出,滑进倾斜的底盘。
  
  这是“第四代”分果机了,先前的“三代”机器已经退休,平板式、滚动式、重力式、筛子式……吴晓春再三试验,但都不能完全满意。一般来讲,蓝莓摘下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保存10天,但被“不成熟”的机器筛分后,连5天都熬不过。他说,这是果子犯了“内伤”,外头看不出来。如果退回到人工分果,虽能减少“内伤”,但成本较高。
  
  后来他把几代机器的优点结合起来,调整了分果机的结构、滚轴的长短和材质、底盘的倾斜度等,效果好多了——“这分果机上,可是集合了数学、物理等各方面的许多知识。”
  
  吴晓春正在研制声波驱鸟器,据说明年能够上岗。蓝莓园里生态好,招引来大批鸟儿,每年总要吃掉他20%的收成,“这些鸟像收割机似的,一口塞三颗都没问题。”他先了解鸟的种类,弄清楚让它们烦躁的声波波段,然后在地里轮番发射测试,“这些声波人是听不见的,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