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解卖难
链接①
专家点评
农业部经管总站站长袁惠民说,虽然“农超对接”在我国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但它代表了农产品生产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势。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农超对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外农产品销售主要实行产地直采,零售企业7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从合作社直采。
在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胡定寰看来,农超对接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长期以来,种什么、怎么种、往哪销?一直困扰着农民;吃什么安全放心?这个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让消费者费神。实施农超对接,实施产品规格、质量、安全标准控制,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合作社组织农民按标准化订单生产,帮助农民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模式,同时让消费者的“菜篮子”系上了“安全带”。他说,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暂时还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政府部门要鼓励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实现同类产品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联盟,增强自身的实力。
(本报记者 顾仲阳)
链接②
十五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
目前,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15个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国家安排了4亿元资金,将在全国建设200个“农超对接”项目,重点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项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检测系统和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
目前,参与“农超对接”试点的企业已在全国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1000多个。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各地推进“农超对接”的积极性很高,我国已具备大规模发展“农超对接”的有利条件。他说,开展“农超对接”工作,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企业化运作”的原则;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探索不同的对接模式,发展“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效模式;将基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支持方向。
(何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