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萧山:柿子金灿灿 销路在何方?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杭州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65票  浏览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28日 12:41
  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柿子。那种个头小小的,用水洗了干净,去了蒂,对着那蒂处,一吸再轻轻一捏,手里便只剩下一张皮。常常会粘得满手的粘乎乎的汁,却对这样一口一个乐此不疲。金秋时节,正是柿子成熟时。可在所前镇杜家村里,果农们望着金灿灿挂满枝头的柿子却乐不起来。低价、滞销,熟透的柿子只能挂在树上、烂在地里,果农们满腹无奈……
  
  熟了柿子 愁了果农
  
  一走进杜家村的柿子山,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便迎面而来。金黄色的柿子压满枝头,层林尽染。可当走到柿子树下时,地上熟透坠落的烂柿子却是直刺眼帘。“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柿子树,每年村里的柿子总产量就有20万斤,可就是销路不佳啊!”杜家村村长杜谅介绍说。
  
  柿子作为杜家村的当家农业产业之一,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眼下正值村里柿子上市的季节,可柿子熟了,并没有给果农带来丰收的喜悦。一棵树龄在50年以上的柿子树,一年就能结1000斤的柿子。2011年的台风影响小,柿子的产量较往年相比都高,可在高产的同时,柿子的低价却让杜家村陷入尴尬。
  
  据了解,还未成熟的柿子采摘下来在市场上卖两元一斤,而成熟的则卖三元一斤。在山上采柿子爬高上低的危险,柿子不好存放也不值钱,因为无人问津,更多的柿子只能挂在树上、烂在地里。
  
  老人妇女成秋收主力
  
  市场价格低迷的背后,村里年轻劳动力的缺失也是柿子销路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杜家村共有农户477户,随着进厂务工、外出做生意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山上的农活大多为妇女和老人在照顾,50至60岁年龄段的村民居多。爬上高大的柿子树摘柿子,对老弱妇孺而言,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年龄大了,体力吃不消,摘一会工夫就脚酸发抖。”正在山上摘柿子的杜大伯说道,“我们家在山上还有板栗种着呢,今年的柿子大,板栗鲜,可就是没人摘呀。”目前杜家村的柿子和板栗都在上市期,板栗在3-7元一斤,味道鲜甜。关键是采摘问题难解决,单靠老人和妇女无能为力。
  
  杜家村每年20万斤柿子销路何在?
  
  杜家村柿子出现乏人采摘、无人收购的尴尬局面,有关农业专家认为,关键还是市场效益低下的问题。柿子性寒,味甘涩,有生津、清热止血、涩肠健脾、解酒降压等功效。同时由于其生产的粗放式管理,少施药、好打理,可以说是一种接近无公害的食品。但最终还是受到了市场的冷落,农业专家分析认为,应该在柿子的果品宣传、市场的营销、开拓等方面查找原因和对策。当务之急,应改变坐等客商上门收购的营销策略,主动推销自己,或联系水果批发商贩采摘、代销,或依靠传统肩挑手提、推车小卖的销售方式,或加工成柿饼,延长存贮、销售期,尽快走出“挂在树上、烂在地里”的困境。
  
  目前所前镇寺前茶叶市场里“卖柿子、卖板栗”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有兴趣的你不妨前去看看,采购一番。(本站编辑唐佩摘编)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