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化危为机好年景
狠抓良种良法推广,保障粮食安全
由于近年来春旱连连,许多地方早造无水插秧而撂荒。为确保粮食安全,钦州市农业部门组织技术攻关,总结摸索出粮食旱作系列农业技术,包括水稻旱直播、春玉米+晚稻、超级稻+再生栽培等。今年,钦州市农业部门突出抓好粮食旱作系列农业技术推广,在全市建设示范点上百个,示范面积6558亩,推广面积16.9万亩,对增加粮食生产面积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的超级稻和杂交玉米,提高粮食单产。其中超级稻推广了44.29万亩,占早稻生产面积的38%,同比增加20.09万亩。据农业部门统计,上半年粮食播种面积157.11万亩,同比增加近7万多亩;预计产量52.46万吨,增产2.56万吨;其中早稻和春玉米单产也分别提高了1.47%和1%。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城郊无公害蔬菜常年生产基地,保障城市菜篮子需求,是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市农业部门从创新组织形式入手,构建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平台。
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采取“公司或大户+基地+农民”的形式,支持有实力有技术的公司和大户租赁土地,然后优先返聘出租土地的农民到基地工作,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面积1600亩。
二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户联合。那蒙镇平福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今年上半年种植的150亩反季节番茄,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亩产值达6000元以上。同时,在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直销点,强化钦州市蔬菜配送中心与生产基地的产销合作,由配送中心收购蔬菜配送到市区酒店、学校,解决蔬菜生产的后顾之忧。
三是加强技术推广指导服务。今年上半年,基地引进和推广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市场竞争力强蔬菜良种18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平福基地上半年引进的硬果型“皇冠66”番茄品种,亩产量比当家品种增产30%以上,市场销售价格高20%以上。今年2月,总面积1.5万亩的城郊蔬菜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上半年,城郊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9个,核心示范面积2600亩,蔬菜产销两旺,为充实市民的菜篮子,保障钦州市蔬菜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丰富农产品市场
今年以来,钦州市农业部门启动了为期5年的八大百万亩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先进技术普及行动,开展“农业亮点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丰富农产品市场。
实施新一轮“优果工程”,推进水果标准化生产,各县区分别建立了果园肥水一体化技术示范点,突出抓好荔枝、香蕉等特色水果的生产管理。如,浦北县北通镇北山、佛新村委建立了300亩的香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带动生产发展,全年香蕉产量可达70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与此同时,上半年果蔗种植2.64万亩,同比增加1.09万亩;中草药种植面积发展到5.87亩,增长6.53%,其中莪术种植面积2.1万亩,在广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新种西瓜和香瓜面积3.84万亩,同比增长25%;黄瓜种植5.43万亩,增长7.7%。
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远销区内外,在丰富市场供应的同时,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响了品牌。广西健美乐食品有限公司“健美乐牌”妃子笑荔枝、钦州市山海食品有限公司钦宝牌黄瓜皮等二十二个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和广西名优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安全水平
钦州市农业局在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中,着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监管,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三品"基地加强监管。上半年,共检查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种植基地628个次,查处问题产品65起,责令整改65起,检查农业“三品”生产经营企业119个次,抽样检测农产品956个。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上半年,东风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日常检测检测样品1882个,合格率99.5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全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在98.5%以上,比上年有所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记者 杨春莲 通讯员 韩彰桂)